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我国在经济领域的许多方面都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行的形势下。对企业来说,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真的事到临头了。经过多年改革实践的积累和党的十五大理论指导,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产权改革的关键时期,攻坚阶段。 国有企业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虽然在经营机制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也有很大增强。但是,机制不灵、运转不畅、效率不高、产品难以适应市场要求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甚至在加重,具体表现为国有经济亏损面加大。其中原因绝不仅是企业管理者经营不善,在它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或者说是更本质的问题,即产权问题。可见,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进行产权改革。 那么什么是产权?产权制度?理论上说,产权是一种财产权,但是它更多的是从动态的角度和法理的角度去解释财产关系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建立一种财产约束关系的机制,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产权为依托,对财产关系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调节的制度安排,就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核心不在于产权的最终归属,而是通过对所有者与使用者的产权分割和权益界定,使产权关系明晰化,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西方,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学界就开始对产权理论予以重视,其中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于1937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学报《经济学家》上的论文《厂商的性质》提出了交易费用学说,为产权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960年,科斯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更为明确地将产权纳入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而在国内,改革以前,产权理论基本上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产权研究形成一股热潮。 本文通过对产权、产权制度、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的分析比较和考察,深刻认识到我国国家所有制本身产权不明晰的弊端和危害。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造成了国有资产代理经营成本过高,国有企业缺乏产权配置动力,缺乏激励机制。 所以理顺产权关系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突破口。本文认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让企业拥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使产权清晰。通过产权改革建立企业法人产权制度,让企业成为营运产权的主体,其组织结构和营运方式势必呈现出多样化,如有的采用承包制形式,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的采用股份制形式,还有的采用租赁及其他新的形式。如何使各类企业在形式选择上恰到好处,各得其所,并在引用以往形式的过程中有所发明、创造,这是产权改革的精髓所在。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为所有者行使职能创造条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商业企业产权改革,第一阶段是“扩大自主权”。首先从1979年起在四川省40家商业企业中试点。但是,由于这种放权让利改革本身的局限性,如“鞭打快牛”(指超计划利润分配是按当年实现利润增长率大小来提取企业留利)的做法必然挫伤企业提高生产率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其他方面改革配合不当,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和预算约束的硬化不是同时并进的。总之,“放权让利”改革的本质是在保持以行政命令配置资源,以完成计划指标的情况作为考核尺度不变的条件下,更多地运用物质刺激手段来激发“企业”完成计划指标的积极性。这种没有产权制度创新的改革当然不可能克服根植于命令经济体制中的各种弊病,也没有改变“企业”作为行政机关附属物的地位,更无法建立一种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有效营运的企业制度。结果却是不但没有找到出路,反而由于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和激励的不兼容,陷入了放权不足则企业仍然缺乏充分自主权,放权太多又使“内部人控制”失去所有者(业主)的最终控制的困境,改革过程成了“放一收一放”的循环。第二阶段是“租赁、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一般只适用于小型零售企业和饮食服务业,同时,赋予企业相应经营自主权。实行承包制只是一种在没有可能进行根本改革的条件下给予企业某些自主权的过渡办法,而不是国有商业企业的根本出路。这种结合适合于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当然,职工参股既可获得股息,‘鹉存在一定风险,因而也有利于增加职工的风险意识。第三阶段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作为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其中核心问题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改革传统的产权制度,就是要对现有的种种财产关系进行重新塑造、调整,使各类产权主体的地位、权力、责任、利益关系明晰化,特别是以立法形式明确国家在财产运动中的地位、职能、作用,以及它与一般产权主体和产权客体的关系。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必须重新塑造国有产权的主体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一,股份制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