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的第二大常见癌症,在国内宫颈癌已经成为女性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国内每年约15万新发宫颈癌病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主要的病因。根据HPV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将其分为低危型、疑似高危型和高危型。高危型HPV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型等15种型别,与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等恶性肿瘤相关。欧美等国家中HPV16和18是宫颈癌中最为常见的高危型HPV型别。国内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宫颈癌中高危型HPV的分布与欧美国家存在着不同,居于前三位的HPV型别可能是HPV16、52、58或HPV16、58、52。HPV52是国内宫颈癌中重要的HPV型别之一。分子生物学水平上HPV的致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经得到公认的是HPV的E6、E7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致癌作用,但E6、E7蛋白编码区及其他开放性读码区(open reading frame, ORF)及上游调控区(long control region, LCR)的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致癌作用的相关性仍在探讨之中并成为研究热点。E5基因也是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癌基因,E5基因序列的变异对于病毒的致癌作用的改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LCR区包含启动子等调控元件,与病毒复制转录的调控有关,LCR的突变可通过阻遏子结合位点的缺失和激活因子结合能力的增强而增强LCR的启动活性。目前国外研制的两种宫颈癌预防性的疫苗针对的主要是高危型中的HPV16和18。由于国内上位分布的HPV型别与国外不同,相同的HPV型别之间也很有可能存在着影响疫苗保护力的变异位点,所以国外的疫苗是否适合于在国内应用还有待于大规模的HPV流行病学和基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明确国内宫颈癌中的主要的HPV型别分布,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主要型别的全基因组序列及型内变异情况,以及建立主要HPV型别的阳性参照品有助于推进国内宫颈癌的预防控制工作以及宫颈癌的发病机制的研究。为了研究北京地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52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52, HPV52)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以及HPV52E5、E6、E7基因及LCR片段的序列情况、热点突变情况及其在临床病理进程中的意义,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患者进行了宫颈脱落细胞样品的收集,从中提取DNA,并进行HPV DNA分型检测。统计了前期1244例标本中的HPV各型别分布情况。在1244例标本中,共有20种HPV型别被检出,HPV的阳性率为40.8%(507/1244),其中HPV52的检出率为5.9%(73/1244),仅次于HPV16的14.1%(175/1244)和HPV58的10.5%(130/1244)。使用PCR法扩增了79例HPV52单独感染标本E5、E6-E7片段及LCR片段并测序,比对后的结果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测序成功的标本中E5基因发生4种碱基突变,2种氨基酸突变;E6基因发生8种碱基突变,2种氨基酸突变;E7基因发生10种碱基突变,7种氨基酸突变;LCR片段发生40种碱基点突变,5种缺失突变。根据上述热点突变分析结果从79例HPV52单独感染的标本中抽取5个,使用PCR的方法分段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拼接出全长的HPV52的序列,5个HPV52分离株的全长序列与欧洲株原型相比,存在70种点突变和1个28bp的插入突变和3处缺失突变。5个enliz4个分离株的全长序列的分布特点较为一致,与欧洲株原型相比存在着明显不同。1个分离株的全长序列分布与欧洲株原型基本-致。认为国内可能存在着两种HPV52分离株。使用PCR的方法分两段扩增出两段两端存在重叠序列的HPV52LCR-E6-E7-E5和E5-L1片段,将这两个片段分别克隆到克隆载体中,再与C33A细胞系的基因组DNA按比例混合,制作了包含完整HPV52序列的标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