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生等人提出新的知识类型的划分方法: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以概念和技能为基础)、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以相互联系的知识为基础)。据此,斯皮罗等人对学习进行了解释。他们认为,学习可分为两种: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把它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乔纳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获得的三阶段,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及专家型知识学习。斯皮罗认为,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如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标准的基本表征)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在中职不具有升学考试工具这一主要功能,而面临就业压力的中职学生却更需要具备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如果不能够将数学知识迁移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或是日常生活应用,中职学生就找不到学习数学课的理由。即使把数学内容消减再多或难度降低再大,学生也体会不到数学的乐趣,更会觉得数学课是无关紧要的。因此,中职数学课教学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数学概念和重复单调的基本练习,而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概念间的关系,能够在具体环境中对数学进行应用,更应该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对于数学概念的应用意识。也就是说,中职生数学概念教学不仅要涉及学生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结构不良领域的数学知识。由于众多复杂的因素,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情况,其中又以数学基础为最,又在“相当于普通高中”,“管用够用,适用为度”,“为专业课服务”等目标模糊、要求不明确的情况下,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的数学课教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中职教学中的数学课与专业课究竟有多少联系?中职的数学教师又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矛盾呢?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作者对河南省的一些中职数学教师,部分专业课教师及部分中职学生进行了一些走访,对部分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专业课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设计了对中职数学教师和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得出如下结论:1.中职学校师生普遍认同数学与专业课的联系。2.中职数学课教学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专业课对于数学知识的需求。3.中职数学教师普遍认同数学概念教学应该和学生专业相结合,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较少。4.中职学生大多知道数学与专业课有关,但并不知道有何关系。总之,目前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还是过于注重数学体系内的演绎推理,与学生专业和生活实际相离较远。数学教师大多只从数学是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出发,较少考虑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更很少考虑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其他学科对于数学的影响。结合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及以上调查结论,作者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渗透专业意识的中职数学概念教学的教学策略建议:1.了解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1)熟悉教材,了解学生专业知识,寻找关联知识。(2)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数学教学内容。(3)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数学教学内容应突出的侧重点。2.精心设计数学课堂。(1)概念引入前了解学生距离概念有多远。(2)基于专业背景的概念引入。(3)数学课堂适时引入专业背景,形成学生的整体概念网络。(4)与中职生专业有关的概念应用。3.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外作业。(1)课外作业的选择。(2)课外作业的督促与指导。(3)课外作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