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摩·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一生共发表了包括《印度之行》在内的6本著作,并广获殊荣。小说《印度之行》自问世以来就成为研究热点,它被称为是“20世纪最后一本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如他们研究了小说的节奏、宗教内涵、政治涵义及文化内涵等。虽然多数研究强调福斯特作品中的反英亲印意识,然而笔者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尽管福斯特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对印度人民的同情,作为宗主国公民的他在该小说的创作中却无法摆脱宗主国意识的影响。东方学理论是由爱德华·赛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的,揭示作为宗主国的西方以何种方式审视东方,并指出这种方式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相关联的。同时该理论也揭示了强大的西方是如何掌控和重构处于劣势的东方。因此,本文试图借助赛义德的东方学来探讨爱德华·摩·福斯特在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宗主国意识。论文除引言及结论,共有四章。引言首先简要概括福斯特的生平及《印度之行》,随之详细论述了福斯特及《印度之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背景、关键词定义,最后介绍了论文写作意义以及结构布局。论文主体部分基于文本细读,并以东方学为理论基础,从以下四个章节对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宗主国意识进行详细分析。第一章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刻画来展现作者的宗主国意识,比如英国人及印度人之间的对比描写及对印度人负面形象的塑造等。第二章总结了小说中所展现出的对于印度教及伊斯兰教的蔑视,并结合东方学分析作者这样写作的原因及目的。第三章通过分析小说中对包括生活环境及自然环境在内的印度环境的负面描写,来揭示作者的宗主国意识。第四章结合话语与权力的关系,总结了作者在话语描写中所体现的宗主国意识。结尾包含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此外还粗略地探讨了东方学理论对后殖民文学作品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