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艾滋病的中医症状、舌象、脉象、证候分布规律,初步探索HIV/AIDS患者常见证候的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相结合方式,根据文献研究结合专家论证制定出初步的《中医证候调查表》,并对47例HIV/AIDS患者进行预调查,进一步完善调查表,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一致性良好,且能反映设计目标。本课题对南阳地区281例HIV/AIDS患者及281例对照组的人口学特征和基本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收集,并由现场的中医临床专家对其证候进行诊断,并对HIV/AIDS的血常规、肝肾功能、CD<,4><+>、CD<,8><+>及CD<,4><+>/CD<,8><+>进行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在281例被调查的患者中,职业主要是农民,居住环境集中在乡村,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献血时间多集中在1990-1995年,占69.2%,男女比例为1∶0.9,88.3%的患者已婚,感染者的文化程度较低,以中小学文化为主,占68.7%,尚有27.8%未受过教育,与对照组相比在职业、文化程度、居住环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临床症状:临床症状以全身症状、脾系症状出现的为多。其中出现频次高的有神疲乏力214(76.2%)、躯体异常164(58.4%)、恶风寒154(54.8%)、胃脘满痛139(49.5%)、口味异常133(47.3%)、口渴132(47.0%)、睡眠异常131(46.6%)、喘息126(44.8%)、汗出异常115(40.9%)、头痛112(39.9%)、脱发107(38.1%)、头晕106(37.7%)、咽喉病变105(37.4%)、腹泻105(37.4%)、纳呆食少99(35.2%)、神志异常97(34.2%)、呕恶95(33.8%)、心慌心悸91(32.4%)、胸闷胸痛91(32.4%)、皮肤瘙痒91(32.4%)、淋巴结肿大77(27.4%)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舌脉分布:患者舌象的分布情况:HIV/AIDS组共出现了100种舌像,频次较高的有舌淡红苔薄白30(10.7%)、舌红苔黄厚腻25(8.9%)、舌红苔薄黄13(4.6%)、舌淡红苔黄厚腻12(4.3%)等,其中舌淡红苔薄白、舌红苔薄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舌色以舌红140(49.8%)、舌暗55(19.6%)、舌绛16(5.7%)为主,其中红、绛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舌苔以苔腻14.2(50.5%)、苔厚129(45.9%);苔色以黄为主占127(45.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脉象出现率依次为:细脉140(49.8%)、沉脉134(47.7%)、数脉76(27.0%)、滑脉58(20.6%)、弦脉52(18.5%)较常见,除弦脉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合脉象出现率依次为沉细41(14.6%)、细数22(7.8%)、沉21(7.5%)、弦滑17(6.0%)、滑17(6.0%)、沉细数16(5.7%)为常见,其中细数、沉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证候分布:艾滋病患者的证候表现复杂,共出现的证候有62种。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湿热内蕴脾气虚弱43(15.3%)、湿热内蕴肺脾气虚41(14.6%)、湿热内蕴15(5.3%)、湿热内蕴气阴两虚15(5.3%)等。单纯实证占25(8.9%),单纯虚证占30(10∶7%),虚实夹杂占223(79.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艾滋病分期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无症状期占46.6%,艾滋病期占53.4%,艾滋病期临床表现出现率为79.3%。其中无症状期共出现中医证候43种,出现频次较高的有湿热内蕴脾气虚弱证25(19.1%)、湿热内蕴肺脾气虚证12(9.6%)、湿热内蕴证12(9.6%)、脾气虚弱证8(6.1%)、湿热内蕴气阴两虚证7(5.3%)等;艾滋病期病人中医证候共出现45种,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湿热内蕴肺脾气虚证29(19.3%)、湿热内蕴脾气虚弱证18(12.0%)、肺脾气虚证8(5.3%)、湿热内蕴气阴两虚8(5.3%)、痰热蕴肺肺脾气虚8(5.3%)、湿热内蕴气血亏虚6(4.0%)等。
6 证候之间的实验室指标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当病变涉及的脏腑多,病位深,白细胞、单核细胞、CD<,4><+>计数有下降趋势,部分证候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 CD<,4><+>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CD<,4><+>水平高于500时,虚实夹杂证候所占比例明显低于CD<,4><+>低于500时,CD<,4><+>低于500时以肺脾气虚证为主,高于500时以脾气虚弱为主,由多个样本秩和检验,在不同的CD<,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 艾滋病患者的症状出现种类较多,其中神疲乏力、恶风畏寒、腹泻、纳呆食少等临床表现发生率较高。
2 患者舌象及脉象的分布情况,以舌质红、苔黄腻、舌苔厚为多见。脉象以细脉、沉脉、数脉、滑脉等为多见。
3 辨证以肺脾气虚、湿热内蕴为最多,证候表现以虚实夹杂为主。
4 无症状期病人单纯虚证、虚实夹杂与艾滋病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艾滋病期的病情复杂较重。
5 艾滋病期临床表现以持续低热、慢性腹泻、体重持续下降较为常见。
6 血常规、肝肾功能与艾滋病常见的中医证候之间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方面进行探索。
7 <,4><+>水平高时出现的证候涉及脏腑少,病情轻,而<,4><+>水平低时主要以虚实夹杂证候为主,涉及脏腑多,病情重。
本次调查初步探讨了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艾滋病分期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以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复杂,调查范围局限,患者来源与传播途径较单一,实验室指标只是选取了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部分免疫学指标,要全面深入揭示艾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需进一步做更全面、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对病人血样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探索与中医证候相关的特异性指标,为临床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