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对陈敬容的诗歌创作里程的梳理做为出发点,对蕴藏在其诗歌中的精神内核做了全方位的透析,并通过对她综合中西诗艺的独特方式的分析,力图最大限度的接近这位九叶派女诗人独具魅力的诗歌生活和精神世界。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对陈敬容诗歌风格的变化做历时性的追踪,试图勾画出诗人诗歌创作的几个重要阶段和表现在每个阶段诗歌中不同的精神特质和艺术风格。陈敬容早期的诗带有浓厚的内心独白意味和现代派风格,经过近五年在西北高原的隐居生活的深厚积淀,四十年代后期,逐渐由关注内心转向外部世界,达到个人情感和时代情神的契合,实现了诗风的转变,从而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而文革后的创作则是时间和智慧的结晶,依然有着崇高的生命信念,但知性气质更明显,诗人用真诚的思考和执著的诗艺探索实现了诗歌生命的持续增长。第二章的重点是研究陈敬容独特精神世界在其诗歌写作中的投射和创作诗歌对她超越人生苦难的深远影响。内外交困的苦难促成了她对生命和诗歌的的独特体验,她用毕生的创作实现了诗和生命的双重验证。本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剖析她的生命诗歌哲学:用对自我的剥啄、否定、搏斗,在诗歌的世界中寻找美的慰藉,艰难的进行着自我的超越;用一种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用对一切美好事物“永恒的新鲜的焦渴”来对抗苦难的重压,在磨难里锻炼自我,保持人格的独立,实现毕生追求的“自我的完整和人性的充实”。第三章中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陈敬容对中西诗艺的综合。一方面,她受古典诗词影响,善于捕捉意象,创造优美意境,讲究用字的和谐,音节的自然等。另一方面,她也吸纳了30年代现代派的精髓,继承了现实主义对社会人生高度关注的传统。她学习波德莱尔的抒情艺术,强调感觉、暗示和象征,也承继了里尔克静观世界的沉思方式。这使得她的诗呈现出了与中国古典、新诗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都不尽相同而又综合了三者的新气象。从整体上看,既有继承又有超越与发展。而且,作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翻译家,她的翻译艺术对一部分当代诗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