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OA)患者下肢生物力学方面的改变,采用足底压力测量仪采集足底各区域的静态和动态压力,获取足底各区域动静态压力峰值、压力中心漂移面积、中心移动轨迹及地面反作用力时间曲线图等指标,分析OA患者足底压力分布规律及评定平衡能力变化情况,并根据OA患者X线平片的不同改变进行分级,分组比较,进一步探讨OA进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足底压力变化趋势,为今后推测OA患者下肢生物力学变化提供更多的生物力学数据。
方法:选择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OA患者共40例,其中男4例,女36例,年龄31~82岁,平均62.12±11.84岁。根据X光片分成OA—2组20例和OA—3组20例;选取正常成人20例为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其中男2例,女18例,年龄32~75岁,平均56.8±14.55岁。
入选后采用Alfoot公司的Gaitview足底压力测量仪进行测试。站立位测量左右足底前后百分比、平均压力、拇趾、2~5趾、第1跖骨、2~4跖骨、第5跖骨、足中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共八区静态压力参数及静态时左右足压力中心漂移面积等参数。测动态足底压力时,患者从平板前方2m处走向平板,先左脚踏在有效区域,后从对侧返回,右脚踏板,测动态足底压力及脚跟着地、脚掌着地、蹬离期的地面反作用力时间曲线图等参数。同时进行VAS疼痛程度评定。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对统计检验均取a=0.05作为可接受水平。两组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组成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各组数据统计采取独立样本的t检验。OA组与对照组比较则使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组内忠侧与对侧及左右足比较用配对t检验。
结果:OA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的构成比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足底静态压力分布特征,以站立时后足承载的压力较大,静态峰值足压位于足跟部位,其次为跖骨头区域,足趾承受压力较小;动态压力分布与静态相比前足各区压力明显增加,以4D区最明显,但最大压力仍在8D区。
对照组左右足对比,静态时左右足相应区域压力分布有区别,第1跖骨(3S)、2~4跖骨(4S)、足跟内侧(7S)、足跟外侧(8S)区左足大于右足,左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态时左右足相应区域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A组静态压力分布规律与对照组相同,但OA—3组足中部(6S)压力大于第1跖骨(3S),OA组动态压力分布与对照组相比第5跖骨区(5D)压力大于第1跖骨区(3D)。
OA组与对照组比较,静态时左足跟外侧(L8S)区压力OA组小于对照组,右足第5跖骨(R5S)、右足中部(R6S)区压力OA组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态时OA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A组与对照组双足压力中心漂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A—2组与OA—3组比较,静态时右足2~4跖骨(R4S)区压力OA—3组小于OA—2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选取21例新发作病例进行发作侧与对侧比较,静态时拇趾(1S)区、足跟内侧(7S)区压力发作侧小于对侧,动态时第1跖骨(3D)区压力发作侧大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选取22例新发病例VAS评分轻重两组间比较,静态时右足跟内侧(R7S)区及右足跟外侧(R8S)区重组大于轻组,动态时左足中部(L6D)区压力重组大于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OA患者的各区域压力分布规律发生变化,静态时OA3级病变患者的足中部(6S)区压力大于第1跖骨(3S)区,动态时第5跖骨区(5D)大于第1跖骨区(3D),与正常压力分布相比表现为外侧各区压力大于内侧,压力中心向外侧偏移,压力中心运动轨迹弧度明显减小变直。OA患者静态时足底压力左足跟外侧(L8S)区小于正常人,右第5跖骨(R5S)、右足中部(R6S)区大于正常人,压力向足外侧重新分布;这种变化趋势随OA病情的进展逐渐明显。疼痛影响OA患者静态足底压力分布,表现为发病侧(痛侧)压力减小。OA2、3级病变的患者平衡功能无明显受损。正常人(右利手)站立位时第1跖骨(3S)、2~4跖骨(4S)、足跟内侧(7S)、足跟外侧(8S)区压力左足大于右足,重心偏向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