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劈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上颌前牙区骨宽度不足的种植手术中,然而二期手术时经常会发现种植体周围牙槽骨会有少量的吸收。为了解决种植体颈部骨吸收问题,设计了本研究方案。常规骨劈开位置是牙槽嵴顶中线,本研究对劈开位置进行改良,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线位置偏腭侧lmm,使唇侧骨壁厚度大于腭侧骨壁厚度,在唇侧保留相对多的松质骨,以保证唇侧骨板的血供,骨劈开同期植入种植体。六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术中测量种植体颈部唇腭侧骨板高度变化,评价改良骨劈开术后唇腭侧骨壁吸收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上颌前牙缺失的患者,牙槽嵴高度足够但宽度不足,采用骨劈开术同期植入28颗种植体,记录种植体颈缘上部与骨壁的位置,填骨粉,覆盖生物膜。28个牙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个牙位。对照组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间,观察组对劈开位置进行改良,劈开位置为唇腭侧骨板中间位置偏腭侧lmm。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翻瓣观察种植体周围骨质愈合情况,再次记录种植体颈缘上部与骨壁的位置。通过两次记录计算出种植体唇腭侧骨壁高度吸收值。结果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术后一周出现伤口裂开、生物膜暴露且并发感染,经及时对症处理和控制感染,并未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二期手术术中叩诊种植体,叩诊声清脆,提示骨性愈合。种植修复负重一年后,28颗种植体均无松动,种植体周围牙龈的颜色、形态和质量均正常。观察组种植体唇侧骨壁有(0.77±0.11)mm吸收,腭侧骨壁有(0.41±0.12)mm吸收。对照组14个种植体唇侧骨壁有(1.57±0.16)mm吸收,腭侧骨壁有(0.34±0.11)mm吸收。观察组和对照组唇侧骨壁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侧骨壁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同一种类种植体埋入式植入,非负重,且手术器械一致,术式一致,术者为同一人按照操作标准进行。排除了以上因素,本次研究结果的不同主要考虑种植体周围血供的改变不同。种植体唇侧骨壁经过翻瓣,骨劈开的创伤,血运变差,易造成吸收。观察组唇侧骨壁保留相对多的松质骨,血管交通支比对照组多,血运比对照组丰富,刺激成骨作用大,且爬行代替过程快,抗感染及愈合能力更强,所以本研究中观察组唇侧骨壁吸收量比对照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