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豆毛状根高效培养体系的建立及UV-B辐射对其酚类活性成分的诱导增量调控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豆(Cajanus cajan(L.)Millsp)是世界上第五大豆类作物,主要种植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木豆中的主要次生代谢活性产物是酚类化合物。由于木豆中存在多种有益健康的营养物质和药理活性物质,可作为食品、饲料、营养品和医药工业的原料等多方面用途而受到高度关注。然而大田栽培木豆存在受季节、品种、气候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酚类化合物含量波动,直接影响了木豆提取物在营养/医药行业中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其不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且能稳定生产植物次生代谢活性成分等诸多突出的优点而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替代方法之一。其中,毛状根培养技术具有安全可靠、遗传稳定、生长快速、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能力高、易保存和规模化生产等优点,现己成为高效生产药用植物次生代谢活性成分及研究其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理想生物系统。基于以上所述,本项研究首先拟建立能够精确追踪和痕量分析木豆毛状根中主要酚类活性成分的UPLC-Qq Q-MS/MS分析方法;其次,拟建立一个稳定高产酚类活性成分的木豆毛状根培养体系,用以作为生产酚类活性成分以及研究其相关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模式平台;最后,利用UV-B诱导木豆毛状根培养体系,并以目标次生代谢活性成分积累量为指标,优化并确定UV-B诱导增量的最佳条件,结合q RT-PCR分析UV-B诱导木豆毛状根过程中酚类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候选酶基因的表达差异性规律,以期初步明确UV-B诱导木豆毛状根中调控酚类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潜在关键酶基因。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检测木豆中主要酚类活性化合物的UPLC-MS/MS分析方法,条件如下:色谱条件: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50 mm×2.1 mm内径,1.8μm);流动相体系为乙腈(A)和水(B);梯度洗脱流程为0-2 min,25-35%A;2-3.5 min,35-90%A;3.5-5 min,90%A;5-5.1 min,90-25%A;5.1-6 min,25%A;柱温为30℃,流速为0.4 m L/min,进样量为1μL。质谱条件:球松素和木豆芪酸为电喷雾正离子电离模式,其余9种分析物在负电离模式下表现出较好的响应;最佳MRM条件下目标化合物离子对分别为荭草苷m/z447.1,327.0(ESI-)、异牡荆素m/z 431.1,341.0(ESI-)、牡荆素m/z 431.1,311.0(ESI-)、染料木苷m/z 431.1,268.1(ESI-)、木犀草素m/z 284.7,133.1(ESI-)、染料木素m/z 269.0,133.1(ESI-)、芹菜素m/z 269.0,117.1(ESI-)、异鼠李素m/z 315.1,300.0(ESI-)、鹰嘴豆芽素A m/z 283.1,268.1(ESI-)、球松素m/z 271.1,167.1(ESI+)、木豆芪酸m/z 339.0,283.2(ESI+)。利用上述UPLC-Qq Q-MS/MS检测方法,在极短的运行时间(6 min)内,既能够有效摒弃其他非目标杂质成分的干扰,也可同时定量测定木豆毛状根中11种生物活性酚类化合物,适用于对后续木豆毛状根中痕量级酚类活性成分的分析检测。2、优化并建立了高产酚类活性成分的木豆毛状根培养体系(1)选取2周龄的木豆叶外植体与发根农杆菌LBA9402在含有75μM乙酰丁香酮和400 mg/L头孢噻肟钠的培养基中共培养2天,可使木豆毛状根在10天的诱导周期内诱导率达到70.92±8.14%;同时以木豆毛状根生物量和酚类活性成分积累量为考察指标,从12株候选毛状根株系中成功筛选出高产酚类化合物的毛状根株系PPHRL II,并进行了相关分子生物学鉴定。(2)对木豆毛状根株系PPHRL II的液体培养条件和接种量进行了系统优化,得到的最佳培养条件如下:1/2 MS液体培养基、初始p H值5.8、蔗糖浓度3.0%、接种量2.0%、温度27℃和生长周期42天。在该培养条件下,木豆毛状根培养体系中收获的最佳生物量为6.95±0.68 g/L和总酚得率为3278.44±226.25μg/g DW。3、研究了UV-B辐射对木豆毛状根培养体系中酚类化合物的诱导增量和代谢调控(1)确定了UV-B诱导42日龄木豆毛状根培养体系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诱导时间为4 h,此条件下其产率为414.95±50.68μg/g DW,比对照组(278.49±28.36μg/g DW)高1.49倍;木豆芪酸的最佳诱导时间为10 h,此条件下其产率为6566.01±702.14μg/g DW,比对照组(2842.43±162.57μg/g DW)高2.31倍。(2)通过测定UV-B诱导前后木豆毛状根培养体系中三种氧化产物的含量以及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确定了木豆毛状根对UV-B诱导表现出显著的氧化应激防御响应。(3)通过SEM观察UV-B诱导前后木豆毛状根组织的表型,发现UV-B辐射42日龄的木豆毛状根组织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此外,通过UPLC-Qq Q-MS/MS分析方法对UV-B处理前后的木豆毛状根中水杨酸的含量进行检测,发现除24 h外其他时间点木豆毛状根中水杨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93±2.71 ng/g FW),证实UV-B辐射可以触发伤害/防御信号通路。(4)利用q RT-PCR对相关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酶基因转录表达分析结果表明CHS、IOMT、I3’H和IFR是与UV-B诱导调控木豆毛状根中总黄酮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对相关木豆芪酸生物合成酶基因转录表达分析结果表明PAL2、4CL1、4CL2和STS1是与UV-B诱导调控木豆毛状根中木豆芪酸生物合成密切相关的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个精确追踪和痕量分析11种酚类活性成分的UPLC-Qq Q-MS/MS分析方法;成功建立了一个高产酚类活性成分的木豆毛状根培养体系,为利用木豆毛状根培养技术规模化生产酚类化合物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UV-B辐射在增强了木豆毛状根中酚类活性成分产率的同时,也初步明确UV-B调控木豆毛状根中酚类生物合成的内在机制,为将来利用代谢工程技术手段高产酚类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免疫逃逸机制躲避免疫细胞的监视,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能部分恢复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ICIs临床应用的关键在于通过特异性标志物筛选出治疗有效的优势人群,但目前免疫标志物的准确性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染色质组装因子1亚基A(Chromatin assembly factor 1 subunit A,CHAF1A)
学位
报纸
目的:1.总结胃癌患者术前营养干预最佳证据,构建胃癌患者术前营养干预方案,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胃癌术前营养支持提供理论参考。2.探讨胃癌术前营养干预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改善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状况提供临床实践经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1.胃癌患者术前营养干预的证据总结以JBI循证护理实践理念为基础,成立专科循证小组,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JBI数据库
学位
栗(Castanea mollissima)是壳斗科(Fagaccac)栗属(Castanea)别名板栗,风栗,魁栗,毛栗,是农林经济中的一种重要树种,在我国广泛种植。板栗壳大多数作为加工废弃物用作燃料,未得到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由于板栗壳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特别是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色素,是一种水溶性好、着色力强、性质稳定的天然棕色素,且具有抗氧化、抑菌等活性,还可作为制备银纳米材
学位
短梗五加(Eleutherococcus sessiliflorus)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在中国东北方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近些年来,人们将它代替刺五加入药的报道较多,足以证明短梗五加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性药用资源。短梗五加果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即具有药食同源性,但是其果实开发利用的较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文以短梗五加果实为实验材料,将果实划分为5个发育时期:幼果期、绿熟期、
学位
土壤营养匮乏是盐碱地植物生物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藜科植物是盐碱地的优势类群,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本研究选择呼伦贝尔4种典型盐生藜科植物碱蓬(Suaeda glauca(Bunge)Bunge)、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 Willd.subsp.Acuminatum)、刺沙蓬(Salsola tragus Linnaeus)、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
学位
目的1.构建新生儿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以早期识别新生儿低血糖高危人群,为新生儿低血糖的分级管理提供有效的风险筛查工具。2.基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新生儿低血糖分级管理方案,并进行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和院内专家会议,制订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收集表。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10月~2020年9月某三级甲等医院272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生儿低血糖危险因素,
学位
<正> 我厂是以氨碱法生产纯碱为主的化工厂。建厂70多年来,生产建设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发展。产品有十多种,厂区占地约4.65Mm~2,职工总数达万余人。但是,厂房陈旧,设备落后,仍是这个老企业的突出问题。煅烧厂房及设备更是如此。我厂新老两座煅烧厂房内,有φ1830外
期刊
目的:评价二至丸改善脓毒症诱发急性肾损伤(sepsis 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SA-AKI)的药效作用,并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二至丸中的有效化学成分以及与SA-AKI的共有靶点,经GO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二至丸干预SA-AKI的信号通路;选取SD大鼠24只,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二至丸组(n=6)
学位
茜草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并作为一种药用植物被中国药典收录。目前对于茜草属植物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根部,与其果实相关的报道较少,因此,分离茜草属植物果实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开发与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经济价值。本研究以茜草属植物林生茜草果实为原材料,利用超声辅助法提取其花青素并建立最佳提取条件。而后将花青素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作用于氧化应激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探讨其对RPE细胞的保护机制。主要研究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