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外宣文本旨在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的大政方针,表达政府对国内国际事务的立场和态度,是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因此政治外宣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意识形态的迎合和交锋,那么译者是怎样在两国意识形态的斡旋中保持整体意识形态的平衡?又是怎样突破法语语言的障碍,达到有效沟通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一定的意义。操纵理论作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的理论代表,将翻译视作原语和译入语意识形态和诗学操纵下的改写,而且明确说明,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论域”和原语语言相关的翻译策略,为政治外宣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所以,本文以操纵理论为依据,将近期两本典型的政治文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和十九大报告的法译版作为语料,通过归纳语料中论域和语言方面的改写策略,从原语和译入语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些策略,以更好地还原政治文本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策略的操纵。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果:1.政治文本中“论域”的翻译策略由其意识形态内涵决定。具体而言,与中国政治体制有关的词汇一般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以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对于敏感词汇,译者在翻译时着重突出了其意识形态内涵,极力捍卫本国的领土主权;而与中国特定历史有关的词汇,译者则采取了规避意识形态冲突的译法,这样可以减少外国读者对中国的偏见。受到法国文化意识形态冲击的主要包括中国独特的思想、习俗、价值观和人物等,在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这两种情况下,译者主要采取了文化对等、意译、减译等归化策略。2.诗学对政治外宣文本的操纵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上,译者根据法语语法、逻辑和风格的要求,对原文进行了归化改写。具体而言,在语法方面,中文重主题而法语重主语,所以译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填补主语、变为被动和无人称句这三种方法来处理原文中的无主语句;在逻辑上,译者根据法语的“树形”逻辑结构,采用了中心句提前、将意合转变为形合等翻译方法;而在风格上,译者则将中文中抽象和冗余的表达改写为具体和简洁的法语,整体上使得译文更符合法语读者的表达。总之,政治外宣文本的翻译是一个不断决策的动态过程,译者不仅是意识形态的监控者,也是一个文化的协调者,更是一个语言表达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