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72年Lakoff首次提出“模糊限制语”(hedging/hedges)这一概念以来,学者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范围从语义学领域拓展到语用学、语篇分析领域,语料涉及新闻评论、学术论文、庭审语篇等,但是涉及到访谈节目的比较少。在访谈节目中,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采访者和受访者得以表明立场并与持不同立场的人进行协商,从而达到交际目的。由此可见,在访谈节目中,模糊限制语在对命题意义进行协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所表达的人际意义不容忽视。鉴于此,本论文以30篇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关于国家安全局监控项目改革的访谈节目的转写文本作为语料,以评价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英语访谈节目中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形式及人际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来说,本研究试图解答四个问题:(1)语料中模糊限制语的具体语言形式有哪些?(2)在所选访谈节目中,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的出现频率如何?(3)模糊限制语在介入(engagement)和极差(graduation)系统中的分布如何?(4)在所选访谈节目中,模糊限制语有怎样的人际意义?本文的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首先,参考Hyland(1996,1998)以及Prince, Frader and Bosk (1982)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分类,识别语料中的模糊限制语并将其分类;之后,通过使用Ant Conc3.2.1软件,对各类模糊限制语的数量予以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计算出各类模糊限制语占语料中所有模糊限制语的比例;接下来,根据介入(engagement)和极差(graduation)中各个子系统的特征,将语料中的模糊限制语归入各个子系统;最后,使用定性的方法,结合具体语境,从多声对话角度分析模糊限制语所表达的人际意义。本论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语料中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词汇形式(lexical form)和句法形式(syntactic form)。词汇形式的模糊限制语包括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及认知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句法形式的模糊限制语包括让步(concessions)、条件从句(conditionals)、直接引语(direct quotations)和修辞疑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s)。第二,在含有24300词的语料中共有1438个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的比例达到5.92%。其中,认知情态(epistemic modality)使用最为频繁,占语料中所有模糊限制语的68.85%;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次之,占15.65%;直接引语(direct quotations)使用最少,占0.21%。第三,模糊限制语是介入的一个重要语言手段。研究结果表明,说话者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这种介入资源,达到了调节对话空间开放或封闭程度的目的。在所有属于介入的模糊限制语中,作为接纳(entertain)资源的模糊限制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作为否认(disclaim)资源的模糊限制语。通过使用作为接纳(entertain)资源的模糊限制语,说话者倾向于为对话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观点留出余地,从而与持不同观点的听众建立一致关系。相比之下,通过使用作为否认(disclaim)资源的模糊限制语,说话者则对不同观点提出挑战,以增强自身观点的说服力。最后,属于极差系统的模糊限制语主要包括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可能性、经常性的情态表达(]modalized expressions of probability and usuality)。研究结果表明,属于弱势(downscaling)的模糊限制语数量超过强势(upscaling)模糊限制语数量,这表明说话者倾向于减少对该命题的个人承诺,给对话中可供选择的其他观点留出空间。本研究为总结访谈节目中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形式提供了初步的框架,也为运用评价理论全面分析访谈节目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尝试性探索;此外,本研究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访谈节目中说话者的观点,帮助英语学习者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模糊限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