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AKI与ARF的临床诊断价值的比较目的比较急性肾损伤(AKI)与急性肾衰竭(ARF)两个诊断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1年1-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23例AKI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RF组和非ARF组,比较其年龄分布、病因分布、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223例AKI患儿符合ARF诊断的有89例(39.9%),不符合ARF诊断的有134例(60.1%),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ARF预后较ARF好,但非ARF未愈率和住院病死率仍较高,且两者的住院天数并未有显著差异。结论ARF诊断容易将部分已发生肾损害的患儿漏诊,导致治疗延误。而AKI诊断可将此部分患儿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提高疗效。第二部分儿童急性损伤223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肾损伤(AKI)的病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改善预后提供帮助。方法以2011年1-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23例AKI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病因分布、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肾组织病理、治疗及转归等情况,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符合AKIN分期标准的患儿共223例,男151例,女72例,中位年龄3岁9月(1天~16岁2月),平均住院天数(12.98±9.99)天,AKI住院病死率为6.7%。肾前性AKI79例(35.4%),主要病因为感染和缺血缺氧性损伤,肾性AKI139例(62.3%),主要由肾病综合征和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引起,肾后性AKI5例(2.2%),为泌尿系结石所致。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病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71P<0.05),婴儿以肾前性因素为主,幼儿、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以肾性因素为主。223例患儿1期45例(20.2%);2期59例(26.5%);3期119例(53.4%),进行肾脏替代治疗(RRT)的有70例,治疗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显著下降,预后与未进行RRT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15,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因、AKI分期、机械通气、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酸中毒、肌酐初值、肌酐峰值、血K+是影响预后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MODS、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是AK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AKI的病因多样化,肾性因素是引起AKI最常见的病因;病因分布具有年龄特点;肾脏替代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AKI预后与病因、AKI分期、机械通气、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MODS、酸中毒、肌酐初值、肌酐峰值、血钾因素有关,而机械通气、MODS、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是AK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