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抑郁症是人类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然而目前抗抑郁剂临床应用仍存在治愈率较低、起效延迟、个体差异显著等缺憾,因此探寻抗抑郁剂疗效的影响因素,实现抗抑郁药物个体化治疗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近十年的研究指出,抑郁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功能多态性,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可以预测抑郁症表型。有研究表明,促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可通过降低5-HT系统功能,激活HPA轴,影响神经元再生等途径,参与抑郁症及抗抑郁剂治疗的病理生理过程。另有报道儿童期创伤可能增加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并影响抑郁发作的病程和药物治疗效果。因此,本研究将聚焦细胞因子ILlB基因多态性和儿童期创伤,着重探讨其对抗抑郁剂疗效的影响。目的探讨白介素1B基因启动子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儿童期创伤及其交互作用对抗抑郁剂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统计的204例抑郁症患者使用单种抗抑郁药物治疗并随访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17项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17)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疗效,儿童创伤经历问卷简化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 CTQ-SF)评定儿童期创伤经历刺激量及各分量表刺激量。选定白介素1B基因启动子区域rs16944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Multiplex SNaPshot)进行基因分型。运用SPSS 20.0软件包对8周治愈组和未治愈组间的一般资料及CTQ量表值进行t检验或Pearson’s x2检验。Unphased 3.0.13软件包用于分析选取位点与抗抑郁疗效关联性。运用SPSS 20.0软件包x2检验分析儿童期创伤经历高低组间抑郁症首发年龄、发作次数、性别的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儿童期虐待总项及各分项对抑郁症状严重性及抗抑郁剂疗效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分析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影响。结果8周治愈组和未治愈组间各临床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药物基因关联分析发现整体组中,IL1B基因rs16944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相对AG、GG基因型携带者抗抑郁即治疗疗效较差(x2=3.931,P=0.047)。同样在SSRI亚组也发现此相关性(x2=6.235,P=0.0125)。儿童期情感虐待及性虐待可使抑郁症首发年龄提前,以儿童期情感虐待尤为显著。儿童期创伤经历及各分项不同严重程度组间在发作次数、性别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儿童期创伤经历及各分项对抑郁症状严重性及抗抑郁剂疗效无显著影响。基因和环境交互分析发现IL1B基因rs16944位点AA基因型与重度儿童期创伤经历/情感虐待的相互作用与较差的抗抑郁剂疗效相关(r=0.189, P=0.043; r=0.158, P=0.026)。结论在本研究中儿童期创伤经历可能不是影响抗抑郁剂疗效的独立因素,但儿童期创伤尤其是情感虐待可能是抑郁症首发年龄提前的关键因素;IL1B基因rs16944位点多态性及其与儿童期创伤经历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抑郁患者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