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研究穴位埋线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大鼠MAPK通道的影响,通过观察雌激素水平、骨密度、丝裂原蛋白活化激酶(MAPK),探讨穴位埋线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中的MAPK信号转导通路作用的机理,以研究穴位埋线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展穴位埋线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有力的治疗机理和实验依据,用于丰富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将60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组:分别命名为A、B、C、D、E、F组,随机平均分组,每组10只。所有组别实验动物作腹腔内注射麻醉,除F组外其它组切除卵巢,F组切开暴露卵巢后缝合,作为假手术组。上述处理后喂养4个月造模,之后进行治疗:A组埋线治疗,5天一次;B组埋线治疗,10天一次;C组埋线治疗15天一次;D组乙烯雌酚溶液灌胃治疗,每只5ml/kg,1天一次;E和F组同时灌服生理盐水,每只5ml/kg,1天一次。治疗3月后全部处死。检测股骨骨密度值;血清E2;股骨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2K1)的含量。成果:1.股骨BMD与E组比较,A组与D组大鼠的BMD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5、P<0.01)其他组有所提高但不显著(P>0.05);与F组(假手术组)比较,A、B、C、D、E组大鼠BMD都有降低,其中A、D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组具有显著差异;A、B、C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各梯度埋线治组A、B、C组之间相互比较,此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E2含量与F组比较,E组大鼠血清E2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E组比较,大鼠血清E2水平除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C、D组血清E2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或P<0.05);治疗组与F组比较,A、D组大鼠血清E2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B、C组E2下降较显著(P<0.05);但各治疗组A、B、C两两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3.股骨骨组织中MAP2K1蛋白的表达F组(假手术组)比较,E组的骨组织中MAP2K1蛋白有显著减少(P<0.01);与E组比较,A、B、C、D组大鼠的骨组织中MAP2K1蛋白都有所提高(P<0.05或者P小于0.01)分别为;A、B、C与药物组比较,两者差异性不显著(P>0.05);埋线组之间数据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的对骨密度有改善作用,对血清雌二醇(E2)水平有升高作用,对股骨骨组织中MAP2K1蛋白表达提高,埋线疗法通过影响这些指标而达到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此法治疗PMOP的机理可能为:1埋线法有类雌激素作用,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调节作用;2穴位埋线法通过影响MAP2K1蛋白,从而影响骨形成相关的MAPK通道,这可能是该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