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的抗条锈性遗传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引起的世界性病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且相对独立的小麦条锈病流行区,我国的小麦条锈病菌鉴别寄主组成不同于国际鉴别寄主,且抗条锈基因又不完全清楚,已命名小种的毒性与国际命名小种的毒性关系不明确。鉴别寄主多为生产上主要品种或主要抗源材料,它不仅是监测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动态的工具,也是小麦抗条锈遗传研究的主要对象。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洛夫林10、洛夫林13及水源11的抗条锈性遗传机制,并以F3分离群体对鉴别寄主水源11抗条锈基因进行了SSR标记。取得以下结果:1.用小麦条锈菌CYR27、CYR29、CYR29-Mut3、CYR29-Mut6、CYR30、CYR31、CYR32、Su4、Su11-1、Su11-2生理小种对洛夫林10、洛11进行苗期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洛夫林10对Su11-1,CYR29-Mut3和CYR29-Mut6均表现抗病反应;洛夫林13对Su11-1,Su11-2,Su4,CYR29-Mut3和CYR29-Mut6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抗病反应,其中洛夫林13对本实验室的Su11-2菌系为2型中抗反应型,洛夫林10却对其表现感病反应。水源11对CYR27,CYR29,CYR30,CYR29-Mut3和CYR29-Mut6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抗病反应,其中对CYR30的抗锈性表现为中抗反应型。2.对洛夫林10、洛夫林13及水源11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洛夫林10对CYR29-Mut3、Su11生理小种的抗性由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证实其中一对是Yr9抗病基因,另一对未知。(2)洛夫林13对CYR29-Mut3、Su4生理小种的抗病性由一显一隐重叠或独立的两对基因控制;而对CYR29-Mut6的抗病性由一显两隐重叠或独立的三对基因控制;对Su11-1的抗病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且证实这对显性基因为Yr9;对Su11-2的抗病性由一显一隐互补或抑制作用的抗病基因控制,而Yr9近等基因系对Su11-2完全感病,由此得出洛夫林13中除含有Yr9抗病基因外还含有两对其它抗病基因。(3)水源11对CYR29-Mut3、CYR27及CYR29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均由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对CYR29-Mut6的抗病性由两对重叠或独立的隐性基因控制。3.水源11对CYR29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的SSR标记结果:利用铭贤169与水源11杂交的F3代分离群体构建作图群体,从216对SSR引物中筛选得到与YrSu-1(暂命名)紧密连锁的两个微卫星标记Xwmc335和Xwmc696,遗传距离分别为为16.0cM和21.1cM,该抗条锈基因被定位于小麦7B染色体上。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部分鉴别寄主中的抗条锈基因组成和遗传特点,对条锈病菌变异监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我参加工作二十三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做好转化待进生的工作,尤为重要。我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我对待进生的教育有爱心,有耐心,时刻紧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对转化待进生工作,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一、帮助待进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待进生往往纪律松散,我首先和他们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
期刊
α-氨基膦酸及其衍生物作为天然氨基酸的含磷类似物,在医药、农药等领域拥有广泛的用途。本文详细介绍了α-氨基膦酸及其衍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为了寻找具有生物
摘 要: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也是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重要教学手段。提高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是对语文课程进行充分学习的必要举措,也是响应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号召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必要性;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用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去感染学生,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倡导任务型的英语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以及参与各种合作方式来实现任务的完成,来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在初中阶段,教师要优化学生的阅读模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这是英语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有效实践  英语的任务型阅读不同于中文文本的阅读,中文文本的阅读在中文功力的基础上只需加入一些日常的文字
小麦条锈病是是世界范围内小麦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国内外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易行及对环境安全的核心措施,但一个抗病良种推广后总逃不脱抗病基因的失效,抗病性丧失的结局。因此,寻找和利用高质量的新抗源成为解决小麦品种抗条锈病丧失问题的焦点。本研究系统的分析了3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的抗条锈性及其抗条锈性遗传机制,并对V9128-3的一抗条锈病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取得
植物内生真菌能够产生结构新颖、功能特殊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新活性化合物的潜在资源,在农业医药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冬青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对其次生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