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益气活血方的治疗方法,联合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行疗效评价,并基于肿瘤微环境,探讨益气活血方作用机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寻找新的有效的方法。方法:临床研究:收治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中晚期肝癌患者(门诊及病房),经评估符合纳排标准,且自愿加入临床研究,中医证型属气虚血瘀型,具有介入治疗适应症的患者50例,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单独应用常规介入疗法。在DSA下引导,寻肝固有动脉,4F导管循入,依据DSA结果,行肝脏肿块供血动脉定位,后将导管推送至其中行相关操作。具体为:5-Fu 1g、奥沙利铂100mg,由导管内注射,药物输注完毕,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术,封堵供血血管,4周为1疗程,4周后重复此法治疗共2周期。治疗组:介入治疗同对照组,介入后第2日开始口服益气活血方,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2周期治疗)全面复查各项指标,主要观察观察患者的靶病灶变化、中医证候量表变化、血清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变化、无疾病进展时间(FPS)、1年的总生存率;同时观察患者的体力状况(KPS),相关毒副作用及栓塞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介入后1周内),进行系统性评估,综合评价其疗效。实验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及体外实验,进一步对益气活血方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①制备动物含药血清,通过细胞试验,模拟介入术后缺氧内环境,益气活血方作用于缺氧状态下肝癌细胞,察看其活性及增殖情况,利用Transwell小室比较两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结合肿瘤内环境,探究其作用于HGF/c-Met通路的影响;②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对裸鼠肝癌模型的抑瘤作用。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取30只裸鼠,按每组6只分组:模型组、单纯化疗药(5-Fu+奥沙利铂)组、益气活血方高剂量+化疗组(中药高组)、益气活血方中剂量+化疗组(中药中组)、益气活血方低剂量+化疗组(中药低组)。每组6只。裸鼠建瘤完毕,72小时后行第一次用药,qd × 2w。中药高组3.38g/mL,中药中组1.69g/mL,中药低组0.84g/mL,每次0.2ml灌胃。模型组、单纯化疗组,同中药组等量NS灌胃,时间相同。各中药组及单纯化疗组予化疗药物5-Fu(生理盐水稀释)和奥沙利铂(5%葡萄糖溶液稀释)稀释至浓度分别为30mg/ml、5mg/ml,0.2ml腹腔注射。15d后处死裸鼠,观察裸鼠肝转移瘤情况。切除肝脏转移瘤及部分瘤旁组织,定量RT-PCR法进一步观察益气活血方对诱导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Survivin、Bax和Bcl-2水平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对抗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HIF-1 α和VEGFR-2的干预作用,深入探究其调控肝癌微环境中HGF/c-Met通路机理。③通过细胞试验,益气活血方作用于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ADM观察其逆转多药耐药的作用,MTT法检测益气活血复方对HepG2/ADM细胞增长抑制情况及对加入ADM、OXA、5-Fu、索拉菲尼后药敏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研究其对P-pg蛋白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抗耐药作用机理。结果:临床研究:最终完成病例45例,治疗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22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23例。在药物及介入治疗干预前,统计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显示:性别、年龄、KPS、肝功能分级(Child-pugh),经检验,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1、实体瘤及血清标志物评价:治疗后8周,复查CT,测量靶病灶大小,与基线对比。其中,治疗组有效率90.9%,无CR,PR13例,SD7例;对照组有效率82.6%,无CR病例,PR5例,SD17例。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但未见显著差异(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方面,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CEA、AFP、CA199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CEA、AFP、CA199均有所下降,但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前CEA、AFP有所下降,CA199略有升高,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EA、CA19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价: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行中医证候疗效评分并分析,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6.4%;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56.5%;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1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时间评价:治疗组PFS及1年总生存率较对照组略高,无统计学差异,其治疗组1年总生存期为63.6%,较对照组47.8%,但二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体力状况及毒副作用:治疗后8周,再次评估两组KPS状况,治疗组改善8例,稳定12例,恶化2例,稳定率(改善+稳定)为90.9%;对照组改善7例,稳定7例,恶化9例,稳定率为60.9%。结果表明,经治疗,体力状况方面,治疗组稳定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综合征方面,介入治疗1周内,治疗组发热、疼痛、恶心呕吐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Ⅲ度以上(包含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肝肾毒性指标AST、ALT、BUN、CREA均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研究:1、体外实验:模拟介入术后缺氧状态下,含药血清对SMMC-7721细胞活性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实验组较对照组相比,SMMC-7721细胞的A值、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利用Transwell小室比较两组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实验组迁移到下室的细胞数量相比于对照组偏少(p<0.05)。细胞培养液上清HGF以及细胞中HGF mRNA水平、c-Met蛋白及其mRNA表达,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动物实验:益气活血方中、高剂量组裸鼠体质量增加(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化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瘤重明显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凋亡方面,益气活血方使促凋亡基因Caspase-3(化疗组及中药高组)、Bax(化疗组及中药中组、中药高组)mRNA的含量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降低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Bcl-2 mRNA的表达(化疗组与中药高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血管生成方面,能降低VEGF、HIF-1α和VEGFR-2蛋白,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剂量的益气活血方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信号通路方面,益气活血方中、高剂量联合化疗组可显著下调HGF、c-Met、p-c-Met、MEK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肝癌耐药作用:益气活血方处理HepG2及HepG2/ADM抑瘤率均升高,与时间及浓度正相关,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作用HepG2/ADM分别加入ADM、OXA、5-Fu、索拉菲尼后,各组细胞抑制增殖的效果仍显著,中、高剂量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各药物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随着益气活血复方药物浓度增加,P-gp蛋白降低,中、高剂量组有明显的降低趋势(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方联合介入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具有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力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并能减少介入综合征的发生率。相对于单纯的介入治疗,其有一定的增效减毒作用。但在短时间内靶病灶的变化、肿瘤指标的变化及FPS、1年生存率方面,未见到明显的优势。加之随访时间过短,未能研究其对于OS是否获益。相较单纯的西医治疗,患者主观感受上有较大改善,效果显著,体现该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其优势性。体外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方能促细胞凋亡,抗转移,调控HGF/c-Met信号通路;动物实验可增加荷瘤裸鼠的体质量,降低瘤重。其能减少Survivin和Bcl-2,增加Caspase-3和Bax mRNA,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下调VEGF、HIF-1α和VEGFR-2,抗血管生成;其能下调HGF基因mRNA、c-Met基因mRNA、MEK基因mRNA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再次表明益气活血方能干预HGF/c-Met通路。在耐药研究方面,其能降低P-gp蛋白,从而抑制HepG2/ADM的增殖,且能抑制ADM、OXA、5-FU、索拉菲尼的耐药性。表明益气活血方可抗肿瘤发展及转移,其机制围绕肿瘤微环境,包括抑制诱导细胞凋亡、抗血管生成、干预HGF/c-Met信号通路,逆转多药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