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股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研究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ne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腔内治疗在髂股动脉闭塞症治疗中的疗效;评价球囊扩张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这两种术式的效果;探讨腔内治疗适应症及血管鞘穿刺植入方式的选择。方法收集30例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腔内治疗资料,对腔内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评分及踝肱指数进行比较,并通过随访的结果来评价腔内治疗在髂股动脉闭塞症治疗中的疗效;通过球囊扩张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的患者术后再闭塞的比较,评价球囊扩张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这两种术式的效果;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探讨腔内治疗适应症及血管鞘穿刺植入方式的选择。对58例行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的髂股动脉闭塞症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预后评价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30例患者经腔内治疗29例获成功,成功率达96.7%。腔内治疗成功的29例患者术后病变血管直径可达正常的80%以上,其中5段病变动脉(2段髂动脉闭塞,长度14cm,3段股浅动脉狭窄90%,长度10cm)经腔内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症状评分由术前的8.38±1.78下降到出院前的2.83±1.75(P<0.001),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4±0.078上升至出院前的0.92±0.049(P<0.001)。术中将血管鞘直接通过暴露的切口直视动脉穿刺植入的4例患者,术中因植入的血管鞘不稳定出现了从血管鞘周围喷血的现象,而于暴露切口上1-1.5cm处经皮潜行至切口下直视动脉穿刺植入血管鞘的另4例患者未出现喷血的现象。术后有4例肥胖患者出现穿刺处血肿(均为经皮穿刺)。术后29例患者平均随访6~12个月,2例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经下肢动脉CT血管重建检查球囊扩张后再狭窄,1例行球囊扩张,另一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后好转出院。其余27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血管超声,血流通畅。②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旁路转流组(P<0.05),腔内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短于旁路治疗组(P<0.05),两组间术后预后情况、术后踝肱指数及随访1年内的再狭窄或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有较好的疗效,对长度(>8cm)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可尝试腔内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症应首选腔内治疗;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在髂股动脉闭塞症治疗方面较单纯球囊扩张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通畅率;行腔内治疗时对于肥胖及动脉病变较为严重的患者建议在1-2cm切口上1-1.5cm处经皮潜行至切口下直视动脉穿刺植入血管鞘。
其他文献
由于传统的船舶速度测定方法无法适应随机波浪的影响,存在测定结果误差值高的问题,为此建立随机波浪影响下船舶速度测定模型,并进行具体研究。模型从速度方向和速度大小2个方
在有机化合物中引入氟或含氟基团能显著改变母体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活性,因而含氟有机化合物在医药、农药及材料开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开发高效、绿色与安全的氟化或含氟基团化的反应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是有机氟化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镍催化的还原偶联反应具有反应高效、条件温和以及步骤经济的优势,近年来逐步引起合成化学家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本论文使用便宜易得的单氟溴甲烷与二氟溴甲烷作为偶联
目的:对比分析艾贝尔中心静脉导管和传统硅胶管对全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后的引流效果,探讨艾贝尔中心静脉导管替代传统硅胶管的可行性,并从中医角度探讨艾贝尔中心静脉导管的优
初中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其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实验教学不但能够更直观地给学生呈现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高致残率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受损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近年来,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针对公路路基设计常见问题,做了简单的论述,提出了解决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经过实例研究,提出了做好设计全方面的把控,有效规避路基填挖交界位置不稳定问题、路基排水
文章针对小学生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现状,提出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主张,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践探索,以提高音乐教学陶冶情操、情感育人的功能,提升音乐素养的实效性。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应用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行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
<正>目前非洲医药市场的中国药品占比不仅低于欧美等国,也不及印度。中国药品大规模进入非洲市场的关键难题之一就是注册及标准准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北京峰会系
颈椎管狭窄、压迫和不稳定是脊髓型颈椎病(CSM)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不稳,骨赘形成,在椎间盘退变基础上,轻微外力反复刺激也可引起椎间盘突出;在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