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肺癌临床手术切除后,心肺并发症(postoperative cardiopulmonary complication,PCC)的发病率较高,这些并发症,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轻者也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此,对于肺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在临床肺癌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能通过对肺癌患者术前肺通气功能和脉冲振荡(IOS)检测,评估、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则可通过调整手术方案和术中、术后用药,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达到降低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分析了术前肺功能各指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拟通过肺癌患者术前肺通气功能和脉冲振荡(IOS)检测指标,评估、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方法:(1)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200例施行左全肺切除手术的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月内有无发生心肺并发症分为PCC组和无PCC组,分析术前正常、轻度、中度及重度肺功能减低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2)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左全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临床资料100例,其中术后出现呼吸衰竭并发症50例,未出现并发症50例。比较出现呼衰和无呼衰患者术前IOS检测各项指标的差异性;比较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术前IOS检测各项指标的差异性。(3)对200例肺癌患者的FEV1%、MVV%参数按3:1比例和50例肺癌患者IOS各参数按4:1比例,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行了预测。结果:(1)200例患者中正常、轻度、中度及重度肺功能减低各35、45、98、22例,术后1月内PCC发生率分别为28.6%、53.3%、60.2%、77.3%,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当FEV1%或MVV%单独轻度减低时,患者术后PCC的发生率分别为40%、35.29%,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FEV1%和MVV%同时轻度减低时,PCC的发生率为78.5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当FEV1%或MVV%单独、同时中度减低时,患者术后PCC的发生率分别为52.63%、55.55%、69.04%,,与正常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FEV1%或MVV%单独重度度减低时,由于样本量过小,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而当FEV1%和MVV%同时重度减低时,PCC的发生率为89.47%,与正常相比,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2)呼衰组与非呼衰组术前IOS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央型肺癌组与周围型肺癌组比较,除R20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3)200例患者FEV1%、MVV%建立的模型中,拟合率为94.37%,预测精度达90%以上,平均误差为0.023;50例患者IOS各参数建立的模型中,拟合率为99.73%,预测精度达90%以上,平均误差为0.020。结论:(1)术前肺功能状态直接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肺功能下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肺功能的进一步下降,其并发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各下降组与正常组相比P<0.05,且差异的显著性增加。FEV1%、MVV%其中一项单独轻度减低与正常组相比,对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影响,当FEV1%及MVV%同时轻度减低是肺癌左全切术后PCC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降低PCC的发生。FEV1%、MVV%其中一项中度减低,都会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若两者同时中、重度减低,则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测指标FEV1%、MVV%的降低是影响肺癌左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且降低程度越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越高。(2)肺癌术前呼吸阻抗IOS检测指标有助于评估左全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性,对手术适应证的评估起到重要作用。(3)在本研究中,肺通气功能参数与脉冲振荡肺功能参数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可行的,但因样本量有限,其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