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红细胞膜包裹的果胶阿霉素聚合物纳米传递体系(PDC@RBC-NPs),首先对其进行表征,进而研究其生物相容性,最后对评价其体外细胞摄取和抑制肝癌增殖作用进行。本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果胶阿霉素聚合物纳米粒子(PDC-NPs)是根据实验室的前期基础优化合成的纳米粒子,其具有更好的尺寸,更利于借助EPR效应进入肿瘤部位。我们运用低渗透析挤压法将PDC-NPs挤压进红细胞囊泡来制备PDC@RBC-NPs。我们通过纳米粒度仪测量其与PDC-NPs、红细胞膜囊泡(RBCm-vesicles)的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的对比来对其进行初步表征,并通过透射电镜(TEM)对其进行直观的观察。结果显示PDC@RBC-NPs为同心圆形,平均粒径为151.4 nm,Zeta电位为-16.0 mV。稳定性试验表明了包裹了红细胞的PDC@RBC-NPs比未包裹红细胞的PDC-NPs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且在模拟人体血液环境(pH7.4)中能起到保护药物的作用。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PDC@RBC-NPs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第二部分:我们首先用溶血率测定法对PDC@RBC-NPs的溶血率进行评价,然后通过MTT法检测HUVEC细胞存活率,评价PDC@RBC-NPs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由于阿霉素具有包括心肌毒性在内的严重的毒副作用,最后通过MTT法检测PDC@RBC-NPs对人正常肝细胞L02和大鼠心肌细胞H9c2细胞的存活率。以上实验向我们证明了PDC@RBC-NPs保持了缓慢释放的特性,且具有比游离DOX和PDC-NPs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第三部分:药物作为外源性大分子,易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被吞噬,大大降低了药物的疗效。为了探究PDC@RBC-NPs被免疫系统摄取的情况,我们选用PMA诱导后的THP-1源性的巨噬细胞为细胞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DOX荧光强度,并通过荧光拍照来观察巨噬细胞的摄取情况。结果表明,我们包裹了红细胞膜的PDC@RBC-NPs能有效的降低PDC-NPs的免疫原性,提高药物在体内的长循环,避免PDC-NPs过早的被免疫细胞捕获并清除,有利于保护药物在体内运输。根据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基础,我们了解到PDC-NPs对肝癌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所以抑制肿瘤增殖方面,我们选用肝癌的三种细胞系,HepG2、SMMC-7721、BEL-7402来进行评价。通过结合这三种细胞系的MTT结果来看,包裹红细胞膜后的PDC@RBC-NPs对肝癌细胞株展示出了与PDC-NPs类似的抑制效果,在细胞层次说明我们的PDC@RBC-NPs在降低PDC-NPs免疫原性的同时,并不会影响到PDC-NPs对肝癌细胞的正常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