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昌地处江西中部偏北,属赣方言昌都片,是江西赣方言的代表点。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了南昌市和南昌县境内有关被动标记和被动句的方言语料,同时也同步收集了该方言处置标记和处置句的语料,作为参照语料与对比分析材料。基于语料的分析,结合参考文献的启发,借助共时比较分析法和地图绘制法,本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讨论:(1)南昌方言有标记和无标志被动句的语法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转换,(2)南昌方言处置句及其与被动句的比较与变换,(3)南昌方言被动标记的语法化和语法特点,(4)南昌方言被动标记的比较及被动标记句的比较,(5)南昌方言被动标记与其它南方方言区相同被标的分布和对比。南昌方言有标记被动句的结构类型较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NP1+M+NP2+VP”式,成分缺失的类型中又以省略NP1的情况居多。体词性和谓词性成分都可以充当NP1,除了扮演受事角色,NP1还可以担任与事、材料、方位、处所、工具、时间和感事论元,其自身在生命度和定指性方面比较包容。NP2则只能为体词性成分,根据施事的语义程度,具有施事、半施事和非施事义,有无生命皆可,侧重于定指,特殊条件下可以为不定指也可以省略。VP兼顾了光杆动词和各种类型的复杂结构,呈现出[+及物性,+强动作性,+结果性]的语义特征。南昌方言有标记被动句在功能上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充当句法成分。语义特征上除了具备[+非自主,+致使,+变化,+影响/结果]的基本特征之外,还有[±如意,±受益],且囊括了表消极、中性和积极的色彩义。除了以上句法成分,表被动的标记词更能凸显南昌方言的特色。本文目前考察得出南昌方言共有六个被动标记,其中“得”“跟”“畀”为南昌县方言较有特色的被动标记,“驮”最初应是南昌市方言的常用被标,而“等”和“让”在市县通用。这些标记在语法化历程、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彼此之间也存在共通性和差异性。这些在长被动句中有时可以互相替换,但从分布范围、使用频率和活跃度上综合考量这六个标记,“驮”的综合指数最高,“畀”的最低,呈现驮>等>让>跟>得>畀的趋势。这些标记的来源多样,涵盖了现代汉语方言被动标记的“给予义”“得到义”“遭受义”和“使役义”,其中“跟”的来源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驮”标和“等”标后的NP2可以省略,其它的则只能构成长被动句式。不同于“畀”标被动句倾向于保留NP1,“得”标和“跟”标句对其通常是能省则省的。相比其它五个标记句,“跟”标句对NP2的高生命度要求较高。“畀”标句对VP的限制较多,要求谓语动词不能为光杆动词,它和“得”标句的谓语主要由述补和述宾两类复杂结构充当,“畀”标句内极少出现连谓和并列结构。表心理或感官类动词在“得”标句和“跟”标句中出现频率较高。语义上,“得”标句中的NP1可以扮演施事论元角色,在所有被动标记句中显得尤为突出。“让”标句一般表达遗憾惋惜的情绪,“得”标句具有较强的顺意性,“驮”标句更倾向于非顺意性,“等”标句的顺意性很有可能是原本就存在而非后天发展而来的。因语义侧重不同,“跟”标和“畀”标句表达主观情感的方式也各异。作为最原型的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文中简称S无)在南昌方言内的使用数量多于有标记形式,与有标记被动句(简称S有)相比,S无对VP的可控性语义要求更高;句中作为主语的NP1不能省略且侧重于定指,NP2只在“NP1+NP2+VP”和“(NP1)+是+NP2+VP”格式出现,并且要满足高生命度、强施动能力和强定指性的条件。依据发音合作人用方言对普通话“被”标句所做的同义转述,发现南昌县方言群体对S无的使用频率和保留程度都更高。变量NP1、NP2和VP制约着S无与S有之间的转换,两句式能否实现转换主要在于NP1的生命度、NP2的生命度和隐现以及VP的结构。两者实现转换后的语义多少会存在偏差,S有的受损义通常高于S无,显然转换后它原本的受损义会被削弱。核心动词在选择充当施事或受事的名词时存在的语义级差以及述补结构VP中补语的语义指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S无和S有的转换。南昌方言的处置标记城镇差异很小,都以“拿”为主,也用“捉(得)”,南昌县也零星存在“跟”表处置的现象,但因语料匮乏,只能将其认定为可能的处置标记。与“驮”“等”等主要作话题标记不同,“拿”和“捉(得)”应属焦点标记,主要凸显动作行为对受事宾语的影响。虽然心理和感官类动词鲜少能进入处置句中,但否定词却可以灵活出现于处置标记的前后,同时处置句也可以用在祈使句中,被动句则不行。处置句和被动句在成分和语义上的反向对应使得两者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转换,但如果出现语义重点发生改变、语义搭配不合逻辑、所描述的事件状态不一致等情况,转换则不合法。在被动式与处置式嵌套的问题上,南昌方言只用被动前置式,这也是较为经济的选择。与客家话、湘语、吴语和粤语的共有标记比较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南昌方言的被动标记特点与湘方言的最为接近,其次是客家话,再次是吴方言,与粤方言的标记关系相对疏远。从六个被标在南方方言区的分布图上看,这些标记在客、赣、湘方言区呈密集状,“得”标遍布涉及的所有方言区,分布范围最广,超出了“让”标。通过对各方言区被动标记的收集以及特点的归纳,本文总结了当下南方方言被动标记的特点:(1)普遍存在一地多标的现象,(2)有逐渐脱离宾语依赖的趋势,(3)谓语为光杆动词时,类别较为统一(4)综合了消极、积极和中性的语用色彩。本文较为注重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对研究对象的地域性挖掘,依据方言语料展现南昌方言被动句、被动标记等的用法和特点,在对比中归纳共性与差异,试图展示南昌方言被动标记及标记句的概貌,为南昌方言的发展起到增补作用。引进地理分布图,可为南昌方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可为相关方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次研究过程中引发的一些设想也将促进我们今后更深入地研究南昌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