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修订的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苏北170名中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苏北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但仍有一定比率的教师经历严重的倦怠。调查结果还发现,女性教师、重点学校的教师、工作2至3年和工作11至20年两个教龄段的教师更多地经历情绪衰竭;未婚教师在去个性化维度上得分更高。形成苏北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核心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职业特征、教学情境和自身人格因素等。教师职业倦怠的存在使个人、家庭、组织与社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有效防治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最后提出了缓解苏北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研究的背景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是指感到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如果这种疲劳的情绪状态长期持续下去,个体就会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情绪,并对工作对象表现出消极、冷漠的行为,就是去个性化。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职业倦怠是随着社会发展伴随人们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关注也不断提升,对教育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全面改革的发展时期,教师将面临新的课程改革和旧有教育观念革新的新局势。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对各种自我挑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可能把握不准而显现出各种困惑。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变化和挑战,从而会增加压力感。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以及情感的距离和冷漠。在社会对教育高要求的外部压力下,教师需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更大的付出需要有更多的回报才能得以心理平衡,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在经济上难以满足教师的这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