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葫芦澳新农村建设的地域文化传承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建设中忽视地域文化的重视,农村新建区地方特色缺失,传统村落空间日益消逝。如何避免千村一面的农村建设,延续农村地域传统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以平潭葫芦澳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深入分析、挖掘葫芦澳地域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以“渔耕文明”为契入点,首先,通过“经济—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新农村空间规划模式,打造一个延续传统“渔耕文明”,融入现代文明的“渔港社区”;其次,结合葫芦澳现状布局和产业发展策略,因势利导构筑“山海田村”的生态体系、起承转合的产业空间布局,并从规矩与自由的道路、延续传统的肌理等方面探求适宜地域发展的空间形态。再次,结合葫芦澳传统建筑风貌的保留程度、结合村落发展,探讨葫芦澳保护、整治和集聚三种改造模式。  最后,以具有地域特征的地方材料、色彩,建筑形制、建筑细部、场地和场所研究基础,从地域建筑的传承、地域场所的传承、景观的地域化表达等方面探讨葫芦澳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
其他文献
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仍在进行并不断的深化,它是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基调,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特征,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第二个社会转型期。
城市更新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其更新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城市老旧社区虽以其丰富的街巷空间著称,但随着时间
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重点探讨了复杂系统产生、发展、演化的问题。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系统同样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论文将自组织理论与社区更新实践结
小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次生动力。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如何以小城镇自身的资源为基础,寻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匹配发展模式,是促进小城镇人口、社会、
社会在发展,人的生活行为和居住需求也会发展和变化,城市的既有住区更需要通过更新和改造以适应变化。但是,在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受长期的浮躁心态和“集权”意识形态的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结合实际、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对城市新城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产城一体的新城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研究。  首先,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论文的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透水路面以及大量建筑物的增多,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地表雨水径流增大,面源污染物随径流排入受纳水体,加重了城市河道的污染。雨水花园便作为最佳雨洪管理
本文从安徽地区城市的地域文化及城市特色要素出发,在认识其本质结构及两者关系的前提下结合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城市地域文化缺失是导致城市特色丧失的最为本质的原因。所以传
本文以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象限的万安山为例,对其景观格局及优化进行研究。第一,从洛阳市万安山的实地调研入手,查阅关于城市边缘区以及景观生态规划的相关文献、研究著作,并收集关
重庆独有的人文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蕴育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同时形成了重庆山区城镇独有的空间形态特征,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对重庆历史文化遗产,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