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岩土工程中干旱少雨季节细粒土失水收缩与吸水膨胀的现象普遍存在,胀缩变形会引起土体结构破坏,导致不均匀沉降与开裂,引起坡体垮塌、土工构筑物失稳破坏,这种胀缩效应在黏性土中尤为显著。因此,开展含水率连续变化下的黏性土收缩行为对于土体干燥开裂、边坡垮塌及土工构筑物失稳破坏等灾害机制的解释与工程安全评估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含水率连续变化下的黏土收缩与膨胀变形进行精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土工程中干旱少雨季节细粒土失水收缩与吸水膨胀的现象普遍存在,胀缩变形会引起土体结构破坏,导致不均匀沉降与开裂,引起坡体垮塌、土工构筑物失稳破坏,这种胀缩效应在黏性土中尤为显著。因此,开展含水率连续变化下的黏性土收缩行为对于土体干燥开裂、边坡垮塌及土工构筑物失稳破坏等灾害机制的解释与工程安全评估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含水率连续变化下的黏土收缩与膨胀变形进行精细化测定,同步开展黏土持水特性和含水率分布演化的微细观测试,探究失水收缩与吸水膨胀过程中土体收缩变形特性及其与孔隙水演化的内在关联机制;通过进一步探究收缩特征参数与土体基本物性及理化参数的相关性,为研究成果的实用化提供新的思路。通过对黏土收缩过程的实验测试、机理分析与数学模型的预测分析,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了实验室原有的收缩变形特性测试仪:i)与传统采用平面收缩估算竖向收缩的方法不同,采用PIV技术结合千分表同步测定土体径向与竖向收缩,提高了测试精度且测试结果直观可靠。ii)利用盐溶液制备的湿度发生器,通过控制试样脱/吸湿质量的变化,实现脱/吸湿变化下黏土收缩变形的连续测定。(2)不同黏土收缩行为特性测试与微细观探测结果表明:i)随干密度增大,黏土孔隙比变化量基本相同,收缩曲线基本平行。ii)基于核磁共振谱分布曲线,饱和土体大孔隙中的脱水对应土体的结构收缩阶段,根据孔隙水的分布状态演化定量确定了压实黏土的收缩曲线结构收缩终点的含水率,定量诠释了干燥失水条件下黏土收缩变形的内在机制在于孔隙水能态对骨架变形的作用效应。(3)同步开展湿度循环变化下黏土的脱/吸湿收缩曲线与土水特征关系曲线及含水率分布演化的核磁谱测试,结果表明:i)黏土的水力滞回效应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即当吸力低于14 MPa时,呈现明显的滞回效应,而大于14 MPa时,脱、吸湿曲线基本重合;吸力14 MPa可近似作为毛细与吸附的分界点。ii)采用核磁共振T2谱分布证实了干湿水力路径下的水力滞回效应。iii)采用测得的收缩曲线确定的吸附与毛细的分界点为4.08MPa,表明毛细水与吸附水的土水相互作用与其力学效应并不完全一致。(4)黏土收缩特征参数与土体基本物性及理化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不同类型黏土收缩曲线的特征阶段分界点与其干密度无关,可作为土体收缩变形的固有特性。ii)土体结构收缩与比例段两个终点的含水率与土体的液塑限分别呈良好的线性关系。iii)微观特征点含水率与黏土的塑限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上述研究成果从宏微观方面较为细致地揭示了不同类型黏土的收缩行为,进一步地,为采用黏土的基本物性参数表征其收缩行为的特征参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
其他文献
水体中日趋严重的抗生素污染给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风险和危害。生物炭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水处理材料。本文以市政污水厂剩余污泥与纳米零价铁共热解制备了纳米零价铁污泥基生物炭(nZVI-BC),以水中典型的抗生素污染物磺胺甲噁唑(SMX)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Fenton法、nZVI-BC吸附去除以及nZVI-BC类Fenton法去除水中的SMX,并探究其去除机理。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研究Fe
土壤环境的改变会影响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过程,为分析耕作方式对田间土壤优先流发育变化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广西典型农地甘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和室内土柱入渗模拟实验,结合图像形态学分析、色相分割、数值模拟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不同耕作方式甘蔗地土壤优先流运动过程及其发育程度,揭示垄耕、免耕和秸秆覆盖甘蔗地对优先流的影响,可为进一步改善蔗田水肥利用效率,实现甘蔗的提质增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
广西地区可溶岩造壤能力低,土壤贫瘠,易发生土壤侵蚀沉降,使得土壤结构及调节功能恶化。开展广西地区香蕉种植不同生育期土壤孔隙结构及溶质运移研究,探讨作物生长发育对土壤孔隙结构及溶质运移的影响机制,有利于降低该地区香蕉种植过程中因大水大肥粗放管理模式下的水肥投入浪费。为此本研究以不同生育期香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CT技术获取不同生育期香蕉地土壤孔隙数量及形态、连通特性、溶质运移特征以及相关性分析进行
目前,地下水有机污染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大量有机污染物如重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简称DNAPL),在生产、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进入到地下水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为研究饱和非均质介质中高渗透镜体对DNAPL迁移过程影响,本文融合电阻率成像技术(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简称ERT)和图像法对二
硫代砷作为新发现的砷形态,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铁(氧)矿物对硫代(亚)砷酸盐的吸附行为,关于硫代砷在自然环境中的形态分布与行为特征鲜有报道,不同水化学因素对硫代砷与沉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论文采集江汉平原地下水样开展野外调查,结合热力学模拟,研究分析了硫代砷形态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自然环境中稳定存在的一硫代砷(MTA)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批试验,分析
人为CO2排放持续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仍然是当今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吸附法捕集分离烟道气中CO2具有比较低廉的装置费用和运行费用,同时很容易进行自动化作业,还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产物,所以CO2吸附捕集技术被认为是有效减轻温室气体的方法之一。但现有技术对CO2的捕集分离性能有限。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的CO2吸附剂成为CO2捕集分离领域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
露天锰矿开采导致矿区周边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废弃地复垦及土壤质量提升是改善矿区环境的主要举措。重金属高地质背景特征导致复垦土壤环境质量较差,同时复垦土壤的异质性显著影响其生产力。本论文针对广西思荣露天锰矿复垦地土壤开展质量评估的基础上,筛选适宜的复垦土壤改良剂,并进行改良效应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复垦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p H值范围3.85~7.03,综合肥力质量排序:对照农田>
岩溶区地下水系统受燃油污染后的恢复难度大,所以由燃油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石灰土作为岩溶区的土壤,常会填充于岩溶裂隙中,构成岩溶水系统中的含水介质。为了探究在石灰土含水介质下,过硫酸盐(persulfate,PS)化学氧化去除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统称为BTEX)的效果;乙醇(Et OH)对去除BTEX的影响以及反硝化作用的可利用性。本研究以BTEX作为污染物,添加PS、乙醇和硝酸盐,开展
本论文以会仙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共采集70个表层沉积物和30个沉积柱样品,测定了会仙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形态、理化因子、210Pb比活度以及汞同位素组成。本论文探讨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和来源,并通过210Pb测年建立沉积柱年代框架模型获取沉积速率信息,寻找污染重金属沉积记录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通过分析讨论,取得以下研究结果:表层沉积物Cd、Pb、Zn、Mn、Cu、Ni、Cr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其沉积物在碳汇方面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气候及上世纪流域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内部有机碳积累的过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借助白洋淀特征区域沉积物有机碳积累过程来揭示过去近70年的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利用柱芯的年限信息与人类活动历史相结合,探讨外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有机碳腐殖化过程造成的影响,明确历年来白洋淀湖泊碳汇过程的特征,为预测未来白洋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