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即改写。文学翻译不仅受到文本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文本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译者不是在真空中翻译,因此译者通常会对原文本做出适当的调整,来使译文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相符。从而能够使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被大多数读者接受。《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一场恋爱悲剧。它被认为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许多外国翻译者纷纷将其翻译成各国语言。到目前为止,仅汉译本就多达34种之多。本论文以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为理论框架,选取了《红字》两个汉译本(1954年韩侍桁译本和1996年姚乃强译本)展开深入对比研究。本文在操纵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比分析《红字》的两个汉译本,指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影响译者的翻译观和翻译策略,从而产生不同的译文。不同时代的译者,对于同一部作品的翻译,在措辞、句法、甚至是篇章结构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相比姚译本,韩译本受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更为明显。姚译本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诞生的,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其影响的烙印没那么深。由于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两个译本在措辞方面有很大差异,都体现了各自的时代特点。韩译本的平均句长要比姚译本更长一些,表明了韩译本更倾向于直译,而姚译本更倾向于意译。在篇章层面,韩译本直接删去了小说的序言,而姚译本则保留了序言。据此可以推测,美国文学地位在中国的变化以及译者自身对于序言重要性的判断影响了译者究竟是删去序言还是保留序言。除了引言和结语部分,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红字》及其汉译本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概述了操纵理论,重点介绍了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两个重要概念;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主体,结合操纵理论,利用典型例子并辅以一些图表,从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对两个汉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两个译本不能简单地评出孰优孰劣,而应该把它们放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在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时代背景下,它们的存在都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