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用土壤来建造房屋和构筑物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并且这种传统并没有因为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而消失殆尽。2011年底世界人口已经突破70亿,据估计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生土建筑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则更高。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和“自然建筑运动”的兴起,生土建筑以其出色的地域性和生态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生土材料,研究内容包括了它的发展沿革、材料属性、建造技术及其所构成的生土建筑。生土建筑是指以只经过简单加工而未经焙烧的原状土为建筑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它包括:土坯、压缩土砌块、夯实泥土、草泥粘土、轮胎夯实泥土和沙袋泥土建筑等。本文试图将建构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近年来国内外优秀的生土“建构”作品,探讨生土材料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建构逻辑。建构与风格无关,也不是评判建筑好坏的标准。建构是一种与现象学有着密切关系的建筑理论,一个审视建筑实践的崭新视角。建构的理论和视角构成了一种建构的研究方法,旨在重塑建筑的本体价值,并“真实的”再现审美倾向、场所精神、地域文化、社会理念等。本文的研究框架正是基于建构的三个层面,由浅入深,逐层剖析生土材料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建构逻辑。建构的第一个层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处理材料,构筑建筑,这个层面的核心是技术,它包括材料技术、构造技术和结构技术,既可以是传统的技艺,也可以是现代的高新科技,本文将其称为建构的技术层面;建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在建构的技术层面之上的艺术表现,就是建筑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结构、面饰和节点所表现出的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本文称其称为建构的表现层面;建构的第三个层面即是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也是升华,例如:建筑物所处的场所、地域文化、生态观念等即是所有建构行为产生的前提和条件,也是终极目标所在,本文称其为建构的意义层面。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建构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生土材料为例,深入分析近年来国内外优秀的生土“建构”作品,探讨建构理论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二是,通过介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建筑实践消除人们对生土建筑的诸多偏见,推动生土材料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