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心性问题由来已久,是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点话题。自先秦孟子以后,儒家形成了重心的思维格局。其中,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长期处于争论的状态,直到北宋时期,张载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自立新说,创造性的以虚气关系为基础,给人性善恶的问题以本体论依据和解释,把儒家心性思想推向完善。本文研究张载的心性论,并溯本求源,力求理清张载心性论的来源以及内容。张载在继承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以虚气相即的天道观为基础,从本原角度打破传统,逐渐向深层次的心性本体靠近。此外张载还通过对心性思想的探索延伸到天人关系,弥补了儒家在心性论方面较之佛老的不足,体现了儒者以天下为己任的终极追求和关怀。虽然张载在自己的著作中对心性问题的论述较之天道论和人性论要少许多,但是张载的心性论体系深刻的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张载心性思想的发端。我国心性思想在先秦时期已初现端倪,此时心性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心”、“性”已经出现,随着社会发展,“心”、“性”概念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在分析北宋儒学复兴的时代背景以及孔子、孟子、荀子心性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张载心性思想。第二,张载心性论的内容。张载以“虚气相即”的天道观为基础,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概念,揭示了人之所以有善恶的原因。在深入理解“性”与“心”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性”、“心”、“情”的关系,即张载所说“心统性情”。第三,张载心性论的归宿。张载以天道观为基础探讨心性关系,其实质是探讨人如何加强修养功夫。张载把修养功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学者阶段、大人阶段和圣人阶段,这不仅确立了修养的目标,还指明了修养的途径。其中学者阶段是大多数人能够通过学习达到的;大人阶段则是在学者阶段的基础上,做到“无我”时达到的境界;至于圣人,则是在大人阶段的基础上做到“至诚”,与天合一的境界,这是修养功夫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之为学的终极目标。第四,张载心性论对后世的影响。张载是关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思想影响深远,朱熹在继承张载思想的基础上,对“气质之性”、“心统性情”等概念展开了论述,使之成为了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张载人性论颇为赞同,并在继承张载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论思想体系,提出继善成性说。另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张载心性论对人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