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本人留在乡下生活的孩子们。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向城市迁移,随之逐渐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受到了心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所以儿童同伴关系便对他们有着重要意义价值,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心理健康与行为问题等具有影响作用。本文旨在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特征,以及团体辅导对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效用,采用《同伴交往调查问卷》对200名小学生被试进行了调查。从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筛选出20人进行干预研究,对其中10人组成的实验组施于团体辅导,对其他10人组成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通过综合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1.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与兄弟姐妹人数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变量上,四年级留守儿童的同伴接受水平显著高于五年级的留守儿童。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比父亲一方外出务工的村农留守儿童较少感受到同伴接受,而同伴恐惧自卑的感受却更强烈。2.在同伴接受维度上,半年以下与半年~一年两个时间水平上的农村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父母外出务工半年内的留守儿童的比半年~一年的留守儿童在同伴恐惧自卑维度上表现更强烈。儿童年幼(<5岁)时父母便外出务工,其同伴关系较差。3.在同伴接受维度上,一月内与父母团聚的儿童与半年~一年与一年以才与父母团聚一次的儿童相比,体验到更多的被同伴接受,恐惧自卑的感受较少。母亲的照顾对留守儿童同伴关系有积极的作用。4.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接受体验要差于一般非留守儿童,且前者的同伴恐惧自卑高于后者。二者的社会支持来源仅在父母方面存在差异,后者得到的来自于父母的支持更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利用度不如非留守儿童。5.参加团体辅导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接受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孩子,而同伴恐惧、自卑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上述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的差异,且与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长、团聚频率等有关。此外,母亲的抚养与照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一般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较差,并且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不如农村非留守儿童。团体辅导可有效地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降低交往中的恐惧与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