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描摹虚幻境象的幻笔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法,凝聚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审美体验方式,为小说注入更丰富的艺术内涵。“幻”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在审美观念系统构架中起着支柱作用。第一部分,梳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与批评中,“幻”审美观念发展演变的历史:先秦两汉时期为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产生期;唐宋时期为发展期;明清时期为兴盛期。第二部分,探究论析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对“幻”审美内涵的多维度解读。“幻”作为重要的审美范畴,涵纳了以“幻”的基本语义为立足点的审美语汇,构建出丰厚庞大的话语系统,充分显示出筋络相连、血脉潜贯的特征。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幻”的审美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指称虚幻的题材内容。小说理论批评中以幻、梦、神仙、精怪、鬼魂等丰富的语义群,指称作品虚幻的题材内容。其二,表示幻设的艺术手法。“幻”审美话语体系对艺术手法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对塑造奇形异术的人物、构织离奇曲折的情节、运用巧妙新颖的构思等幻设手法的评析。其三,显扬奇幻的艺术风格。小说理论批评主要从想落天外的酣畅、光怪陆离的诡异、朦胧飘渺的迷离三个角度论析奇幻的艺术风格。第三部分,剖析论证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对“幻”审美境界的深层次发掘。小说理论批评家将“幻”的最高境界定位为“幻中寓真”,并从三个层面加以论析:其一,明确界定出“幻”的最高审美境界,并清晰体认到,幻想类作品的高层审美境界为“幻中有真”,现实类作品的奇幻情节则须达到“幻不失真”。其二,从幻境与作者创作心态层面考察,深入挖掘以幻抒怀对言志抒情的文论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强调幻中应抒写作者情思之真,尤其强调对忧愤之情的真实体现;而且深刻剖析作品中所展示的激发作者情思的社会世态之真。其三,从塑造人物形象层面考察幻中所体现人物性情之真,并从描绘人物的个性情感之真与刻画言行神态的细节之真两个角度,提炼出以幻笔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原则。以上对“幻中有真”审美境界的深刻分析,展现出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幻”的审美观念,对艺术真实理论的深化;对言志抒情理论的挖掘;对小说人物塑造理论的充实。第四部分,挖掘孕育滋养“幻”审美观念的民族文化心理沃壤。小说批评家之所以能够理解、欣赏,进而分析、论述作品中“幻”的审美特质,因小说批评家与文学创作者浸润于共同的民族审美思潮中,汲取着相同的民族文化营养,小说批评家天然地具有对“幻”的审美体验与艺术认同。影响小说批评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因素主要体现为:其一,以万物有灵观念解读生活体验。其二,人类的哲学思考与惩恶扬善之祈愿。其三,宗教的自神其教与宗教幻想。明清小说批评中的“幻”审美观念,导源于文学原发创生期的神话时代,滋生于博大深邃的中华文化沃野中。随着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及理论批评的成熟繁盛,其审美意蕴渐趋丰厚,审美境界逐步提升,其对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小说审美体系的建构,彰显出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