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斯的明拮抗时机对全麻患者术后肌松残余作用的影响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全麻患者术后肌松残余作用发生率以及新斯的明拮抗时机对全麻患者术后肌松残余作用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9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岁,拟进行4小时以内的开腹或腹腔镜择期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设计方案:实验者采用欧加农TOF-WATCH SX Monitor肌松监测仪对患者拇内收肌的神经肌肉阻滞情况进行监测,记录四个成串刺激(TOF)测得的T4/T1值即TOF比值,但不干预麻醉医生的操作;而麻醉医生按常规流程操作,根据临床指征判断神经肌肉阻滞的恢复程度,以确定拮抗肌松及拔管时间,并且不参照肌松监测所测的TOF值。常规麻醉诱导后,待肌松监测仪定标完成后再给予肌松药,持续肌松监测,术毕,根据临床指征判断给予新斯的明时机和拔管时机。实验者记录拮抗时、拔管时、进入PACU时的TOF值;根据给予新斯的明时的TOF值分为对照组N组(未给予新斯的明)和实验组I组(TOF值≤0.1)、Ⅱ组(0.1<TOF值≤0.3)、Ⅲ组(0.3<TOF值≤0.5)、Ⅳ组(0.5<TOF值≤0.8)和Ⅴ组(TOF值>0.8)。观察指标包括:拔管前即刻和进入麻醉术后恢复室(PACU)时肌松残余作用的发生率;各组拔管前即刻和进入PACU时的TOF均值;肌松恢复指数(T1从25%恢复到75%的时间);最后一次给予肌松药到拔管的时间(TEX);PACU恢复时间(TPACU)(指从进入PACU到患者意识、呼吸功能、肌力完全恢复送出PACU的时间);术后呼吸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90例全麻患者中,拔管前即刻TOF比值的均值为0.73±0.27。拔管前即刻肌松残余作用发生率分别为:43%(TOF<0.7)、51%(TOF<0.8)、61%(TOF<0.9);当进入PACU时肌松残余作用发生率分别为:7%(TOF<0.7)、14%(TOF<0.8)、24%(TOF<0.9)。Ⅰ、Ⅱ和Ⅲ组在拔管前即刻的TOF值显著低于N组;Ⅰ、Ⅱ组在进入PACU时的TOF值显著低于N组。N组肌松恢复指数为22.2±5.1min,显著长于其他组别;Ⅰ组恢复指数为8.1±0.8min,显著短于其他组别。N组TEX为72.4±28.8min,显著长于其他组别;不同时机给予新斯的明拮抗者的TEX无明显差异;所有组别的TPACU无显著性差异;发生呼吸并发症者约占39%,各组术后呼吸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全麻腹部手术患者的麻醉苏醒期,麻醉医师根据临床指征拔除气管导管时及进入PACU时存在肌松残余作用,并可能导致相关呼吸并发症;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新斯的明拮抗肌松可明显缩短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时间;若根据临床指征拔管,而不参照肌松监测的TOF值,早期给予新斯的明拮抗并不能降低术后肌松残余作用发生的风险;TOF值在0-0.1范围内时给予新斯的明,患者肌松恢复指数时间最短,但仍应根据肌松监测指标判断拔管时机以减少肌松残余的发生。因此推荐采取麻醉综合管理措施积极预防术后肌松残余作用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难治性癫痫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1(MRP1)的表达情况,探讨该基因在难治性癫痫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难治性癫痫患者、药物控制有效的癫痫患者、癫痫
背景:黄褐斑是一种在临床上表现为灰褐色斑点或斑片的获得性黑素性疾病,皮损边界清楚,多数见于面部,偶尔可出现在颈部和前臂。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尽管这种疾病在
目的:探讨术后父母疼痛评估(PPPM)在婴幼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后的评价效果。  方法:选择80例年龄在9月~3岁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婴幼儿。麻醉诱导均
目的:1)研究生长激素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以指导rhGH在围手术期的使用。2)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为胃癌的病
目的:  制备具有声学响应特性的正己酰壳聚糖氟碳纳米液滴,探索其在超声作用下的基因递送能力  方法:  1、采用酰化反应对低分子壳聚糖进行疏水改性,合成正己酰壳聚糖;通过
三角恒等变换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之一,无论是作为纯化简题还是复合题中的一步,三角恒等变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三角恒等变换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在这里,我用一个简单的小题举例,来分析一下三角恒等变换的具体运用方式  思路提供:对于一道给角求值中非特殊角的化简求值问题,仔细观察可看出在所求式子中有一项是正切函数、一项是正弦函数,因此通常运用切割化弦,然后通过通分化简,使其化为特殊的三角函数值.通分以后,要将
目的:  研究Akt1是否磷酸化PSM2(T156)及其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  方法:  1.构建重组质粒PMS2-T156A(PMS2156位点的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  2.卵巢癌细胞分别转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