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玉米须又名包谷须﹑蜀黍须,为禾本科玉蜀黍Zea mays L.的干燥花柱和柱头。最早药用记载见于1476年的《滇南木草》。味甘性平,能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能够利尿消肿,降血压。临床用于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疽,高血压症。为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品种。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生药学方面的研究报道,故进行有关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玉米须的生药学内容及玉米须生长过程中两个活性成分谷甾醇﹑尿囊素在玉米须中的含量积累规律,制定了玉米须的质量标准草案,以期能为玉米须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1)利用光学显微镜对玉米须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三个新的鉴别特征(腺毛﹑非腺毛、茸毛),对其中的环纹导管﹑腺毛﹑非腺毛﹑薄壁细胞等进行了显微测量。利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玉米须药材的横切面及纵切面的特征,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中的一些特征(腺毛﹑非腺毛、茸毛)作了进一步的研究。(2)收集山东、河南等不同产地的玉米须,并收集自2004年7月5日(玉米须开始长出)到2004年8月11日(玉米采收,玉米须变黑)的玉米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不同产地、不同时期玉米须中β-谷甾醇﹑尿囊素在玉米须中的含量。(3)利用系统预试法研究了玉米须中的化学成分,对玉米须中的糖类﹑皂苷﹑黄酮﹑生物碱﹑鞣质﹑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进行了鉴别。结果:(1)低倍镜(4×16)下观察,玉米须如带状,呈棕黄色,半透明,近两边缘处各有一条深棕色条带镶嵌其中。进一步放大(10×16)观察,可见表面分布着较多的腺毛和非腺毛。腺毛为膨大的长气球状,由4~8个细胞组成;先端钝圆,中部膨大,下部渐细,最下方为一个点状的柄。非腺毛细长如丝,由2~4个细胞组成。花柱及柱头上同时分布着大量由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刺状茸毛。横切面观察,整体轮廓如电话筒,弯曲成“C”字形。两端膨大,中间凹陷。在两端膨大部分分布有维管组织。(2)发现不同产地玉米须中所含成分差异较大;发现了β-谷甾醇在玉米须生长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规律:即在7月中旬达到浓度最大值(2.3256mg. g-1)后,就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而玉米须中尿囊素的含量总体上随着生长期的延长呈上升趋势。(3)通过化学鉴别实验,证明玉米须中含有还原性糖类﹑多糖﹑皂苷﹑鞣质﹑氨基酸﹑黄酮﹑生物碱等物质。结论:(1)玉米须具有较为独特的显微特征,可以利用它特有的腺毛和非腺毛等来完成它的鉴定工作;(2)玉米须生长过程中两个活性成分谷甾醇﹑尿囊素在玉米须中的含量变化规律不一致,对合理采收玉米须药材有一定参考意义;(3)通过化学鉴别实验,也可以为玉米须药材的鉴别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