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肝部分(叶)切除术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随着手术操作技术、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肝癌根治性切除率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风险依然存在。肠内营养被认为是一种相对于肠外营养更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的营养方式[1]。但现有的研究仅停留在相对于其它营养方式,肠内营养在疗效上的优势,而对其具体机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其对肠道粘膜的保护作用上。研究认为,肠内营养通过为肠粘膜提供营养物质而对其产生保护作用,从而维持了肠道粘膜屏障的完整,减少了由肠道吸收的有害物质对肝脏的损害。然而事实仅仅如此吗?在小肠中存在着糖异生酶系表达之后,现在认为小肠,和肝脏一样,也是体内糖代谢主要器官。有研究发现在长期禁食时,小肠对体内血糖的贡献要占到同一时刻总量的1/3。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肝脏受到手术创伤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小肠糖异生应该能够在维持体内糖代谢稳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肝脏再生、肝功能恢复。目的:研究肝部分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对小肠糖异生的影响,并探讨肠内营养通过促进小肠糖异生从而有利于术后肝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选择左叶肝癌病例48例并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空白组);再选择右叶肝癌病例16例为C组;选择门脉高压并脾亢病例16例为D组。检测各组病例在不同术后营养支持方式下血糖、C肽水平,并绘制各组血糖、C肽变化曲线图,计算A、B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空白组经肠道输入生理盐水后,血糖、C肽水平维持在与空腹状态相似水平上下波动,故未计算其AUC。A组病例在改变碳水化合物输入途径(由肠外改为肠内方式)但维持其它成分(氨基酸)输入方式不变后,比较两次血糖、C肽AUC后发现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病例仅改变氨基酸输入方式(由肠外改为肠内方式)后,前后血糖AUC提高了10.77%(P<0.05),C肽AUC提高了9%(P<0.05)。C、D组接受与B组相同营养方案后,前后平均血糖AUC分别提高了10.77%,15.47%,8.8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H= 19.7>χ20.05, 2=5.99,P<0.05)。结论:肝叶切除术后体内存在肠内糖异生现象。肠内营养方式有利于小肠内糖异生过程,且小肠糖异生促进残肝功能代偿的作用与术中肝损伤程度相关。而由于术后应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现象并未对小肠糖异生产生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