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的成因,是当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内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把导致三年困难的原因完全解释为自然灾害的传统观点已不多见,多数研究者认为政策失误、自然灾害都是原因。但是,在估量政策失误、自然灾害谁主谁次时,研究者的看法存在分歧。许多研究者不认为自然灾害是主要原因,有些甚至认为这三年风调雨顺,根本不存在自然灾害。也有研究者在承认政策失误的同时,认为就农作物减产而言,自然灾害是直接因素。国外的研究,主流看法是否认当时有较大的自然灾害,更否认自然灾害是造成大饥荒的原因。学界的研究在一步步深入,同时,由于各自掌握资料的差异和局限,以及对资料的分析方法不同和有欠科学,争论的观点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争论双方都还存在漏洞。
由于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而粮食生产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系统还原当时的气象灾害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用比较法分析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的对应关系,以期有助于比较准确地估量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间接地认识人为因素在那场悲剧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本文尽可能查阅所能接触到的相关资料,包括政府公布的统计资料以及各省的农业志、农业全书、民政志、自然灾害志等地方志资料,同时特别注意利用气象部门编纂的资料。在比较充分地占有、鉴别和对比各种资料的基础上,以1953~1962年为主要参照时段(个别省份以1963~1969年为参照时段的,则考虑进农技条件改善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对粮食产量列前十位的省份及全国进行了气象灾害与粮食产量对应关系的实证分析,结论是:1959~1961年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主要不是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或者说当时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不至于导致粮食如此大幅度的减产;但是,少数省份、个别年份的粮食减产与气象灾害有重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