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契约正义的角度看契约自由的发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tma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契约自由作为一种思想,是“从身份到契约”运动的先驱,作为一项原则,是契约法的灵魂与核心所在。而契约正义对契约自由的影响则贯穿契约法发展的始终。从古罗马蕴育契约自由的思想开始,经历中世纪的黑暗,文艺复兴的波澜,资产阶级革命的大潮,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到国家干预,契约自由与契约法同命运、共发展。而其兴也好,衰也好,契约正义在幕后都起着评判与决定作用。本文的正文主要分为四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了契约自由的产生及发展情况,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作了简要说明。正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契约自由从思想的源起到制度的确立这一段过程的内容,主要论证了契约自由原则在近代民法上的确立是契约正义的内在要求。该部分在对契约自由原则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考证了契约自由思想的源起,叙述了契约自由作为一项原则在近代民法两大法系确立的情况,分析了其在近代确立的理论、经济与政治基础,概述了契约自由原则对近代民法的价值与意义,指出契约自由原则是近代民法的核心与灵魂。在第一部分的最后,阐述了契约正义的含义,并指出契约自由原则在近代的确立与繁荣与契约正义内在要求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契约正义与契约自由在近代民法中的合体性才使其被奉为神圣。正文的第二、第三部分合起来阐述了一个问题,即当契约正义从形式正义转向实质正义时,其对契约自由原则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契约自由原则在现代民法上困惑,并指出在现代民法上契约自由已逐渐背离契约正义,进而引出第三部分即在契约实质正义的指引下现代民法对契约自由原则的限制。第三部分在纵观现代民法的基本走向的基础上,从立法与司法两个角度论述了对契约自由原则进行限制的具体途径。第三部分的第三小点是一个表明笔者立场观点的段落,通过对契约自由与契约正义相互关系的概括,指出契约自由原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衰落,受到了限制的契约自由原则,在现代契约法乃至现代民法中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自由合意仍然是契约的灵魂所在,契约自由、意思自治,是私法永恒的话题。正文的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契约自由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在私法制度已较完善而私法精神却远未普及的现实背景下,契约自由原则在我国仍任重而道远。在对三个较具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指出笔者希望通过对契约自由原则的本土化分析而引发我国对私法思维的重视,对私法精神的尊重。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纵横交叉的研究方法,将契约正义的横向评判与契约自由的纵向发展相结合,目的在于通过对契约自由原则进行系统论述的尝试,以期对契约自由的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有所裨益,对私法精神在我国民众中的深入有所帮助,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很多观点没能充分论证,只期能抛砖引玉,望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永久性血管通道、临时通道护理对血栓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差别化区域经济政策,加大对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释放欠发达地区内需潜力。尤
数学教学的轴心是培养“四大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又是“四大能力”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的结构猜想为如下公式:即数学知识与语言×数学思维方法×情感智力=数学思维能力。教学
在现代社会的契约关系中,消费者、劳工与企业、雇主之间经济实力和地位差距过大,后者往往借着契约自由的名义任意压榨前者。为了保护契约关系中弱者的合法权利,人们提出了对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在现代技术的刺激下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支持农业的力度也是进一步加深,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相关的产业一直是我国产业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得到国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支持其实现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跨越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关系着我国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聚焦“三农”问题,足以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我
作为运动训练的主体之一,教练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执教内容复杂多变,个性生动丰富,行为特征外化表现强烈。本文以中国三大球项目高水平教练员为研究对象,以执教行为为
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和国家关于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背景下,进行耕地保有量研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
受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积极影响,我国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重视环境法制工作。自1979年制定《环境保护法(试行)》以来,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虽然只有三十年的历史,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