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分两部分对昆德拉与中国文学个的关系作了探讨第一部分:动机与契机——昆德拉在在中国的接受一:昆德拉与存在主义。分为两个部分:(一)存在的社会历史语境。语境在这里相当于社会文化环境。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被接受和传播都离不开接受群体即读者和研究者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虽然昆德拉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政治底色”和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但在我国的接受过程中却未引起意识形态的误读,这要归功于我国当时所处的存在主义思潮环境。(二)存在的研究。昆德拉的存在有其独特性的一面,他以他个人流亡作家的独特身份来审视人在特定处境下的“存在”。这种人的存在境况,有着无限多的可能性。而小说家的使命便是对这些可能性进行发现和认识。而昆德拉又极为关注人在特定的处境下所做出的选择的极端存在方式,因此,他触及了欧洲哲学本体论的危机问题。小说存在的必要性即:说出只有小说才能说出的东西也是作家所极力强调和捍卫的,他以一个流亡作家的身份捍卫了小说的“存在”也构成了他的存在的主要特色。相契的接受环境使我们在接受昆德拉伊始就把握住了其精神实质与独特的美学品质,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上也没有大的偏差和分歧,从而形成了一种整饬统一的研究特色。二:昆德拉与中国当代作家。昆德拉其人其作能够迅速在中国走红并掀起阅读和研究的热潮离不开作家和评论家的介绍推崇。而这些作家只所以对他的作品格外青睐主要原因有二:首先,相似的历史题材。昆德拉的小说题材引起了中国作家的深思与共鸣,相似的历史遭遇使关注知识分子命运的昆德拉成了中国知识界的患难知音,他对民族发展道路的理性反省与基于此对人类本性的深层剖析迎合了中国作家的认知需求。加上当时不少中国作家非常关心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既立足本土又有世界眼光和意义,基于此昆德拉成了当代作家推崇和效仿的对象。其次,陌生化的写作方式。昆德拉其人其作之所以受到中国读者和作家的欢迎,是因为他们发现并运用了一种全新的写作视角和写作方式。对小说形式的革新、对小说使命的探索,其已初步形成的以“幽默”和“复调”为基本特征的小说风格无论对中国读者还是中国作家,无疑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所有这些都冲击和颠覆着中国作家的写作观念和审美标准。第二部分:个体比较——昆德拉在中国的平行研究通过具体作家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小说在精神实质上与昆德拉作品可以对话和沟通的可能。这也是昆德拉在中国之所以被接受和推崇的反证。王朔与昆德拉相比都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来揭示世界的荒谬,喜剧性地超越悲剧:王蒙与昆德拉相比,都在作品中表现出一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总之,我们在当代作家身上看到了太多昆德拉的智慧的光芒。也许昆德拉在表层的叙事观念和主题结构上对中国当代小说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因为当代小说与昆德拉具有相似的历史境遇和精神特征,他们之间又具有一种精神暗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