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2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之比一直高企于“3”以上并经历了一个倒“U"型的发展路径。2013年,在农民增收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十连快”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也实现了“四连降”。然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远远高出大多数国家不到1.5:1的水平,中国国情下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化,尤其是农村金融的边缘化日益严重,出现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金融资源配置过度非农化等,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金融资本集聚的城乡失衡,这无疑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设置了障碍。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将对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演化进行研究。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基础之上,系统回顾和借鉴了金融资本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经济集聚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和演化经济理论,对金融资本集聚、城乡收入差距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探究了金融资本集聚指数的测度方法,然后剖析了金融资本集聚的内在动因、外在条件、运行模式及演化机理,并建立了金融资本集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两部门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分析和计量检验方法,利用1978-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时段、分区域实证检验了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的研究结论有:(1)理论分析表明,金融资本集聚是金融资本运动的一种形式,具有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金融资本集聚是金融资本非均衡的时空运动和区域聚集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它是金融资本通过时空集中聚合而达到的一定规模和密集程度的金融发展状态。金融资本集聚的演化,就是金融资本在逐利机制引导下,遵循着一定的地域空间运动规律,在相当长的周期内与地理环境和地域条件协调、配置、整合而形成金融资本集聚时空格局。由于各时期、各区域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历史等的差异,金融资本在不同地域之间时空有序的演进,必然导致金融资本集聚表现出非均衡的分布格局。(2)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且金融资本集聚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而通过经济增长进而对城乡收入差距间接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金融资本集聚城乡失衡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3)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条件、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等的不同,导致金融资本集聚的程度有所不同,进而使得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金融资本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演化具有明显的时期特征和区域特征。其中,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阶段,金融资本集聚的正向作用比较突出;而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阶段,金融资本集聚只能发挥有限的反向作用。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西部地区金融资本集聚对其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且西部地区更为敏感,而中部地区金融资本集聚对其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健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保障。应该将对“三农”投入的保障、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保障以及农村小额信贷的规制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为金融资本向农村集聚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障。(2)调整和优化城市金融机构。对城市金融机构农村服务实施“宽进限出”,既促使城市金融机构发挥农村服务职能,也推进城市金融机构带动农村金融机构协调发展。(3)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机构方面,调整和完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培育新型农村微型金融机构,满足农村主体多元化、分层次的金融需求;建立合作制农业保险机构,应对农业弱质性与弥补农业保险空白。在农村金融市场方面,逐步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建立农村产品期货市场。(4)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根据农村金融需求及其风险特性,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农村金融中间业务。(5)加强政府对农村金融资本集聚的引导。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向农村集聚,为农民收入增长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要调整思路,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因时因地而异。要多举措改善农村区位劣势,但要摒弃“唯金融发展论”,并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和策略。本文的新意在于:(1)新的研究视角。将金融资本集聚这个因素引入到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框架之中,并考察我国金融资本配置城乡差异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调节金融资本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2)全面的研究内容。全面把握我国金融资本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化历程,并借助相关统计数据分时段、分区域就我国金融资本集聚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