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被试,对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的747名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实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考察了小学生心理弹性、一般自我效能感、父母同伴依恋的现状及其人口学变量特征,探讨心理弹性、一般自我效能感、父母同伴依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小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得到的结论主要如下:(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父母同伴依恋均为中等偏上水平。(2)心理弹性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户口所在地、是否班干部上这三个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心理弹性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心理弹性水平高于农村学生,班干部心理弹性水平高于非班干部学生。(3)一般自我效能感只在户口所在地、是否班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城市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高于农村学生,班干部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高于非班干部学生。(4)父母同伴依恋在是否独生子女、户口所在地、年段、是否班干部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即独生子女的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的父母同伴依恋得分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六年段的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的得分都显著低于五年段,班干部的父母同伴依恋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班干部学生。(5)心理弹性、一般自我效能感、父母同伴依恋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同伴依恋、母子依恋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同伴依恋、母子依恋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正向预测作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也有正向预测作用。(6)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同伴依恋和心理弹性两者之间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在母子依恋和心理弹性两者之间也起了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