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核分枝杆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初随着一些抗结核药物的陆续出现,得到了阶段性的控制。从自上世纪40年代链霉素应用于结核病治疗,以及随后一线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的应用,人类对结核病的控制才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由于部分抗生素的广泛滥用与艾滋病并发感染等多种因素下,结核病疫情死灰复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等更是成为耐多药结核病的重灾区[1]。所以探索新的抗结核迫在眉睫,中药黄芩苷是药用植物黄芩的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己研究其有多种疗效,其中有抗结核治疗作用,基于目前结核耐药形势及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本课题借助体外抑菌试验,研究耐药基因KatG、InhA、ropB、embB片段在黄岑苷作用前后的变化,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病开拓思路,提供基础实验数据,并为进一步的临床推广打下基础。方法利用棋盘法,结核菌将作用于不同浓度梯度黄岑苷分别与不同浓度梯度的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的培养基中,通过绝对浓度法求得FIC,评估黄芩苷与抗结核药物的联合效应;取作用前结核菌保存,并把做用后的菌保存;把同一株菌作用前后都分别行裂解,进行PCR检测,扩增出导致异烟肼耐药的KatG、InhA基因,导致利福平耐药的ropB基因,导致乙胺丁醇耐药的embB基因片段,对PCR产物进行测序,观察结核菌易产生耐药的片段黄芩苷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后的耐药基因片段的变化。结果:经过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交叉进行联合抑菌后,结果表明,黄芩苷与INH、RFP的联合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与EMB的联合效应主要表现为拮抗;经过耐药基因的研究,发现15株菌中,黄芩苷作用后,KatG基因在2株结核菌上发生变化,ropB基因在3株结核菌上碱基发生改变,导致氨基酸变化;inhA、embB基因在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有所变化。结论:通过黄芩苷与INH、RFP、EMB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黄芩苷与INH、RFP的联合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与EMB的联合效应主要表现为拮抗,说明黄芩苷能够部分降低INH、RFP的耐药性,降低药物所需剂量,降低毒副作用,避免及延缓耐药的发生;机制部分与耐药的靶基因相关;黄芩苷不能降低EMB的耐药程度,反而进一步增加其耐药性,增加其使用剂量,更易诱发毒副作用,通过本实验未发现靶基因变化,需进一步进行反复研究,并进一步研究其它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