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工产业是美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之一,不仅为其他工业部门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性产品,还在尖端技术领域研发投资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化工产业同时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制造业部门,在海外拥有规模巨大的直接投资。问题是,在奥巴马推行“制造业重建”政策的背景下,化工产业是否会减少对外直接投资,转而增加在本土的投资呢?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考察美国化工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投资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在理论方面,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目前解释跨国公司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然而,其核心的OIL范式中存在着高度抽象、逻辑环节不清晰的问题;同时,一些学者指出,原有的框架缺乏对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考虑,这影响了这种理论对近年来直接投资实践的解释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尝试在邓宁OIL范式的基础上引入了跨国经营资源需求的概念,重新定义了“动因”,并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区位条件反馈机制,将其与邓宁的核心观点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上述反馈机制对化工产业的投资动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十六个国家的数据纳入面板模型,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在开头的引言部分,将简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第一章从多个维度对美国化工产业作了概述,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知识基础。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讨论理论问题,对跨国经营资源和由此连接起来的直接投资动因和区位优势的反馈机制进行详尽的阐述。第四章用化工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数据和选取国家的区位条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是否正确。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结论,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