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勒菲弗尔翻译思想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是描写翻译研究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译本生产过程中受到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探讨译者为应对这些制约因素采取的翻译策略,并阐释译本作为社会和文化产品对目的语文学和文化系统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因此在文化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一般认为,改写理论的提出和应用使翻译研究不仅仅关注文本层面的对等,而是把翻译活动置于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发掘翻译现象产生的更深层原因。近年来,不少学者以改写理论为框架进行了数量庞大的翻译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动翻译研究向前发展。然而,有关勒菲弗尔翻译思想以及改写理论本身的研究相当匮乏,围绕着改写理论还存在种种争议和误读。本研究对为数众多的勒菲弗尔论文和著作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揭示勒菲弗尔翻译思想的历时演变过程,重新解读其核心概念,并从动态视角澄清相关误读,旨在为勒菲弗尔翻译思想的应用和翻译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历时研究表明,勒菲弗尔的翻译思想经历了从规定性到描写性,并始终处于演变之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的翻译思想是规定性的。他研究诗歌翻译策略,并试图利用文学理论来建立翻译理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受到文化研究、解构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勒菲弗尔在俄国形式主义、多元系统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折射”理论和改写理论。“折射”理论可被视作勒菲弗尔翻译思想的第二阶段,也是改写理论的前身。此时的翻译是一种“折射”而非“改写”。八十年代中期,勒菲弗尔使用“改写”代替“折射”,提出他最受人关注的改写理论,并开始了该理论的演变。早期的改写理论沿用“折射”时期的很多核心概念,比如意识形态、诗学、话语世界和语言等制约因素。但是,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之后,慢慢淡化了话语世界和语言这两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九十年代末的改写理论演变至一个新阶段,制约翻译生成的因素成为“概念格栅”和“文本格栅”,实际上分别对应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而话语世界和语言作为制约因素已经彻底消失。勒菲弗尔的翻译思想存在越来越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趋势。本研究从共时和微观视角,回顾了改写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系统、赞助人、意识形态、诗学、话语世界以及“格栅”。对勒菲弗尔众多出版物的研究表明,赞助人和意识形态从未同时出现在制约因素层级制度中。把赞助人和意识形态作为同等级的制约因素纳入所谓的“制约三要素”中是不合适的。制约因素应该是意识形态、诗学、话语世界和语言,尤以前两个为重要。意识形态和诗学都是历史悠久且复杂的概念,单一的定义不足以说明其内涵,这可能是改写理论中这两个核心概念并没有清楚定义的原因。这两种因素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得到翻译学者最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与此相反,对话语世界和“格栅”的研究表明,这两种因素并未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实际上,话语世界主要与翻译过程中导致不可译性的文化因素有关。“格栅”理论则是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后期模式。话语世界、概念格栅和文本格栅对翻译生成的影响机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在宏观研究方面,本研究从制约因素层级、改写本质、研究范式、本体研究以及译者主体性五个方面考察并澄清对改写理论的误读。改写理论中涉及的制约因素层级在其数量和内容上都处于演变中。勒菲弗尔没有置语言因素于不顾,但认为应该把语言方面的翻译研究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部分——翻译教学和译者培训。本研究认为,如同传统翻译理论只是从语言视角探讨翻译本质一样,改写理论注重从社会文化视角揭示翻译本质的另一个一直被忽视的方面,并非是把翻译从本质上等同于改写。翻译过程中制约因素对于译者的作用也并非绝对。作为描写翻译理论,改写理论的描写结果完全可以为对翻译实践提供指导。而且,勒菲弗尔是一位通晓多门语言的语言学家,从事过大量翻译实践。改写理论不仅有其理论渊源,也来自勒菲弗尔的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此外,根据霍尔姆斯的翻译研究分类,描写翻译研究不是应用性研究,改写理论不应该和旨在制定翻译规则的规定性翻译研究混为一谈。认为改写理论只是翻译外部研究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翻译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研究文本在语言上的对等,因为翻译作为社会文化产品从来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而是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反过来影响目的语的文学和文化系统。而担心改写理论因过分注重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而可能使翻译研究丧失独立学科地位并沦为文化研究附庸这种观点,也是对描写翻译研究的误读。实际上,改写理论的应用已经产生出大量有建设性的翻译研究成果,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而且,描写翻译实践是基础,改写理论以及其它描写翻译研究绝对不会脱离翻译这一根本立足点而转向文化研究。改写理论从未要求译者按照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念有意地操纵源文,译者很多时候并未意识到他们在根据制约因素进行改写。而且,改写之所以发生,其目的往往是译者为了获得成功的翻译而对这些制约因素采取应对策略。本研究认为,从源语角度看,改写理论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因为译者会根据社会文化制约因素有意无意地进行某种改写;从目的语角度看,改写理论显示出译者主体性受到制约,因为翻译活动受到目的语文学文化系统制约因素的限制。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观照下,翻译行为可被视作一种涵盖文化再生产、社会融合以及个人表征的社会交往行为。理想的翻译理论应该包含对翻译行为所有三种功能的研究,而不是过分偏重其中某一种功能。显然,传统的翻译理论只看到了翻译行为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被忽略。改写理论并没有否定翻译行为的客观世界,但它显然更加注重后两种世界的研究。改写理论不仅在中国的翻译研究中存在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极有启发,对其译介与传播有直接操作意义和作用。然而,没有任何一种翻译理论是完美的,翻译理论往往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的一些方面,但同时忽视了另一些方面,这也是翻译理论建设始终在进行的原因。勒菲弗尔的翻译思想中存在不一致之处,如他对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态度存在矛盾,对赞助人和意识形态作为制约因素的层级划分模糊不清,后期对于文本类型的分类也有逻辑上的漏洞;而且,作为描写翻译研究,改写理论中仍可窥见规则的影子。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它是对安德烈·勒菲弗尔翻译思想的首次综合研究,涵盖该翻译思想的几乎所有方面:既从历时角度考察其演变,也从共时角度探讨其核心概念,既有微观视角的核心概念分析,也有宏观视角的意义解读和误读澄清。其次,研究方法有创新。本研究并非单纯的理论阐释,而是基于对从国内外收集到的勒菲弗尔三十多篇论文及著作的分析和研究之上。这种研究方法证明,不能以静态的眼光看待勒菲弗尔的翻译思想,包括改写理论,他的理论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中。最后,本研究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理想的翻译理论做了阐释,对未来翻译理论的建设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国内汽车和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优质冷轧板的需求剧增,对钢板表面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轧辊作为轧机核心部件,其性能对轧制产品的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现有技术所生产的表面结构化轧辊存在使用寿命短、容易产生辊印、无法实现自由轧制以及表面内凹形表面形貌传递率低等缺点,严重影响了轧辊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以及产品附加值,研究开发新型表面结构化轧辊已经成为了行业
2007年徐祖耀院士提出了淬火-分配-回火(Q-P-T)工艺的设计思想,本课题组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分别对低、中碳低合金Q-P-T马氏体钢进行了十年的系统研究,实现了通过C含量的增加同时提高Q-P-T钢的强度和塑性。能否将碳含量增加到高碳范围,实现强度和塑性的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近几年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本文针对所设计的不同成分高碳钢在相应Q-P-T工艺下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聚焦于微观
纳米晶金属优异性能展示出的广阔前景使得其强化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热点。相比与纳米晶纯金属,合金元素在晶界的偏聚使纳米晶合金具有了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其强化机制也更为复杂,不但有细晶强化、固溶强化作用的影响,还包括了晶界性质和宽度改变的作用。尽管理论研究可以对各微结构因素的作用进行分别处理,但从实验上的揭示并进行对比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各微结构因素均随合金含量的变化同时发生改变,它们的强化作用也相互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汽车行业正在探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钢质白车身轻量化。一种方法是使用先进高强钢和超高强钢,如双相钢(DP钢)、相变诱发塑性钢(TRIP钢)、淬火-配分钢(Q&P钢)、马氏体钢(MS钢)等去替代低强度级别钢种,使汽车零部件减薄而实现减重。另一种潜在方法是在C-Mn钢的基础上添加适量Al元素,在确保钢板具有较高强韧性特征的同时降低钢板密度,从而使其具有高比强度(强度与密
小肠绒毛是哺乳动物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其更新速度快,并易受到辐射、食源性病原菌和肠道微生物的损伤。位于隐窝底部的小肠干细胞(Intestine stem cell,ISC)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新的上皮细胞,帮助绒毛更新及损伤修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依赖于周围的微环境(Niche)。小肠干细胞微环境包括间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s,MCs)、潘氏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部分肠上皮细胞
Palladin以往被认为是一个微丝骨架相关蛋白和分子脚手架蛋白,在分裂间期参与细胞运动、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然而Palladin在有丝分裂期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尚未有报道。我们研究发现,在He La细胞中有丝分裂期Palladin除定位于微丝骨架相关结构细胞皮层(cell cortex)之外,还可以定位于微管骨架相关结构纺锤体(mitotic spindles)、中心体(
深海热液喷口是一个具有陡峭的温度梯度、高静水压和黑暗的极端环境。在此环境中,以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为基础孕育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异养型热球菌目Thermococcales是深海热液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古菌类群,Pyrococcus yayanosii CH1是此类超嗜热古菌中具有严格嗜压特性的可培养菌株。本文围绕P.yayanosii基因组中整合性基因组岛与其超高温、高静水压适应性的关系展开研究,取得了以下
改进型9Cr-1Mo马氏体耐热钢因其优异的高温蠕变性能、抗腐蚀、抗氧化性等优点已经成为新一代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汽轮机转子的首选材料。转子作为大厚度构件,在连接方面窄间隙焊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该构件的焊接。根据该类焊接接头的服役条件要求,其高温组织稳定性和蠕变行为成为决定焊接接头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指标。故本文以改进型9Cr-1Mo耐热钢多层双道窄间隙焊接接头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焊接接头微观组织、高温时效
生殖干细胞(Germline stem cell)是生殖细胞发育的早期阶段。生殖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成体干细胞,它不但具有干细胞的特性,而且还具有传递遗传信息的能力。生殖干细胞主要包括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C)和雌性生殖干细胞(Female germline stem cell,FGSC)两种类型。生殖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及其发育过程中的基因剂量平衡对
在过去几十年,超强激光驱动的离子加速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由于其在先进成像源、快点火聚变方案、温稠密物质产生、癌症治疗和作为传统加速器注入源等方面的应用。为了面向实际应用,人们需要采用高重频的超高功率激光器,这项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可达到应用目标。与此同时,发展用于离子加速、与激光器兼容的高重频靶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应用以上技术,人们可以在高重频条件下研究激光离子加速中入射激光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