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社会快感缺失是指体验社会交往中快乐的能力受损。共情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交流,设身处地的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以往社会快感缺失研究主要针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孤独症等疾病,在临床的研究发现与社会快感缺失相关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共情能力受损,对于社会快感缺失与共情的研究少有涉及正常人群,所以本文意在考察大学生社会快感缺失与共情的关系,以及高、低社会快感缺失大学生在主观报告和行为反应这两个方面的共情差异。为社会快感缺失与共情关系的研究提供主观报告和行为反应的理论依据,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快乐体验与人际沟通能力提供指导。方法: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包括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和中文修订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SAS-C)对200名被试进行施测,一共收回有效问卷178份,通过分裂型人格问卷(SPQ)和Beck抑郁量表(BDI)进行筛选后,178人全部符合入组标准,其中男性79人,女性99人。研究2采用行为学实验法,选用能够引起稳定共情的疼痛共情范式,实验材料来自西南大学疼痛共情图片库,共90张图片(疼痛图片45张,非疼痛图片45张)。被试筛选同研究1,按照社会快感缺失问卷总分进行分组,取前27%为高分组参与实验研究29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8人;取后27%为低分组,参与实验研究31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18人。采用2(图片类型:疼痛、非疼痛)×2(被试分组:社会快感缺失低分组、社会快感缺失高分组)的实验设计,对图片刺激材料的主观评定、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研究1在主观报告方面,大学生社会快感缺失与共情性关心(EC)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79,p<0.01)。研究2在行为反应方面,大学生社会快感缺失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主观评定得分结果显示:图片类型主效应显著,F(1,58)=360.38,p<0.01,η~2=0.822,疼痛图片的主观评定(2.61±0.55)要显著高于非疼痛图片主观评定(1.31±0.28)(t=18.573,p<0.01);图片类型与被试分组交互效应显著,F(1,58)=5.079,p<0.05,η~2=0.061,对疼痛图片主观评定得分高分组(2.46±0.50)显著低于低分组(2.75±0.56)(t=-2.397,p<0.05),对非疼痛图片主观评定高分组(1.31±0.29)与低分组(1.29±0.28)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0.367,p>0.05)。社会快感缺失高分组与低分组在正确率结果显示:图片类型主效应显著,F(1,58)=92.16,p<0.01,η2=0.542,疼痛图片正确率(0.76±0.07)要显著低于非疼痛图片正确率(0.87±0.09)(t=-9.594,p<0.01)。社会快感缺失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反应时结果显示:被试分组主效应显著,F(1,58)=5.845,p<0.05,η2=0.070,高分组的反应时(739.51±71.85)要显著大于低分组反应时(708.34±58.04)(t=2.139,p<0.05);图片类型主效应显著,F(1,58)=91.672,p<0.01,η~2=0.540,疼痛图片的反应时(752.96.±71.88)要显著大于非疼痛图片反应时(705.21±65.68)(t=9.337,p<0.01);图片类型与被试分组交互效应显著,F(1,58)=4.229,p<0.05,η2=0.051,对疼痛图片反应时高分组(775.71±73.45)显著大于低分组(731.31±63.98)(t=2.887,p<0.05);对于非疼痛图片反应时高分组(717.40±70.68)与低分组(693.62±59.10)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635,p>0.05)。结论:在主观报告方面,大学生社会快感缺失与共情性关心存在负相关关系。在行为反应方面,相对于低分组,高分组社会快感缺失大学生的疼痛共情能力较差,对疼痛图片的敏感性更低,需要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