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网络刚刚诞生的时,人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来使用,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应用面也随之增加,除了在线即时通讯外,网络还包括信息搜索,娱乐,电子商务等,网络不仅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人们的生活随着网络的发展而进入了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时代。在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中,网络用户以虚拟身份体验着与以往不同的新鲜刺激,在长期以虚拟身份进行的网络互动中,一种全新的自我——虚拟自我也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比较法,分析法与综合法对虚拟自我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人与世界的双重关系,并从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之间的连续与区别,虚拟自我与虚拟世界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虚拟自我问题。虚拟自我诞生于网络虚拟世界,但其并不是被人们凭空捏造的,虚拟自我的基石是个体的现实自我。自我是哲学和心理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话题,有许多学者多对其进行过研究,比如笛卡尔关于“我是谁”的回答,康德的自我观,弗洛伊德将人的自我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詹姆斯和米德把现实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罗杰斯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时蓉华将自我意识定义为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心理活动反映形式,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子系统构成等。虚拟自我以现实自我为基石,因此在结构上与现实自我也相似,但是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虚拟自我的自我成分在性质与相互关系上也会有所不同。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让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自我的问题实质上也是个体与个体所处环境的关系问题,因此要探索网络虚拟自我,也需要解决现实自我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即分析现实中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及虚拟世界的特点等问题。虚拟自我的基石是现实自我,其产生机制是网络用户在虚拟世界中通过虚拟人物的构建以及与其他网络元素的互动而逐渐形成的。,虚拟自我在网络出现之前的雏形是理想自我,一种理想化的,完美化的自我。人都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都希望自己能够接近理想中的状态,而当现实中的我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且难以通过现实的努力来缩小这个差距时,人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矛盾,就会留下遗憾。为了克服这种矛盾或弥补这种遗憾,人们就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构建个完美的世界和理想的自我,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随着人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入,理想我也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古希腊时期,人们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因而那时的理想我主要与人的外部属性有关;到了中世纪,自我意识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理想自我更多地表现为内省式的自我;到近代人们才开始把焦点聚中到主客关系上。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形态的理想我不同,在中国文化中,理想我的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集体自我之中。虚拟自我是传统理想自我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的实体化,它在继承了传统理想我的特点的同时,也在虚拟世界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显著特征。虚拟自我让理想我成为了一种实体,它能以特定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可以以虚拟自我的身份参与到(虚拟)社会活动巾去。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使得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形象更加丰富,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虚拟自我具有形象性与可操作性,其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较之传统的理想自我显得更为真实,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人通过网络虚拟自我来寻求安慰,偶尔的使用对个体的现实自我并无太大影响,但长期依赖于虚拟自我的个体,很容易沉浸在网络虚拟自我中而无法自拔,同时还有可能让个体的现实自我出现心态的消极化、价值取向低俗化、价值判断地极端化等问题,这使得网络在很多人眼中成为了负面事物。其实只要正确的认识虚拟自我,妥善地处理好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虚拟自我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研究证明,网络虚拟自我对理想人格的构建能起到促进作用,高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让虚拟团队合作较现实的团队合作效率更高,这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团队意识以及与他人沟通时的自信心,并在些基础上促进个体现实自我的成长。网络虚拟自我的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使得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到理想自我的言行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有助于人们以虚拟自我的某些特质为理想目标对现实自我进行尝试性的转变,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