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文学作品《台北人》堪称当代中国小说的经典,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都拥有大批的忠实读者。该作品的英译本由作者白先勇和美国学者Patia Yasin翻译、高克毅主编,于1982年由美国印第安那大学首次出版发行。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又出版了该作品的中英对照版,其英文翻译是在1982年的英译本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的。《台北人》的英译本自初次发行以来,一直透过英语发挥着强烈的文学感染力。该译本的出版与发行堪称为台湾文学英译史上的一件盛事,也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个案。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外译界迄今为止还无人对《台北人》的英译本进行过系统的批评研究。 《台北人》共收入14篇短篇小说,它们由一个共同的主题——放逐——串联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逐主题是这部作品所表达的要旨,也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台北人》的英译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原作放逐主题的恰当再现。本文试图以文学文体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兼顾汉英心理文化对比差异,对《台北人》的英译本中放逐主题的再现进行探讨。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风格紧密相联,不可分离。主题是意义的核心,而风格则是呼应与展现主题的手段。作为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文学文体学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主题意义和加强美学效果。将文学文体学应用于小说翻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研究既可以使译者对小说中语言成分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更为敏感,指导译者更好地把握小说中的语言成分(尤其是语言形式)的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又能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使用文体功能等值的语言成分,以保留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文学文体学还可以帮助翻译批评家提高文体意识,使他们在研究中更为注重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交互作用,善于发现种种“假象等值”的现象。 《台北人》的放逐主题与思旧和思乡情怀、时空的交错、自我身份的迷失交织在一起,该主题主要通过作品中最突出的四个文体特征得以展现,即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