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国际谈判进程的不断推进,森林生态服务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本研究以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为基础,借鉴国外生态公益林补偿市场化的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以浙江省嵊州市为案例,基于一定规模样本的实地调研,分析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的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公益林补偿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促进生态公益林补偿市场化的可能途径和保障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收集与分析,认为国外生态公益林补偿市场化的实践主要有:生物多样性市场、碳汇市场、景观交易市场和水文服务市场4个方面。这些实践对中国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主要包括:明晰生态公益林的产权;降低流转或交易的成本;完善中国林业法律法规。(2)通过对嵊州市通源乡和崇仁镇随机选取的185位农户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及其补偿的发展历程和嵊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其补偿状况,进而分析嵊州市生态公益林的经济、生态和和社会效益。研究认为经济效益主要包括:补偿标准不断提高,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社会效益包括:提高了广大林农的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了林农的法律意识;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生态效益包括:森林生态效益显著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研究认为嵊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现行补偿标准难以满足农户的期望,影响了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积极性;农户对生态公益林功能的认知不一,制约了生态公益林保护的主动性;农户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行为不同,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3)分析生态公益林补偿市场化的必要性,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生态需求日趋增加;单一的公共财政补偿难以满足日趋增长的生态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态公益林补偿市场化的可行性,主要包括:国外生态服务补偿市场化实践为补偿市场化提供了有利的借鉴;国内生态服务补偿市场化实践为补偿市场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森林生态服务需求增加提供了补偿市场化的可能;农户森林生态服务交易意愿增强了补偿市场化的供给。(4)通过分析提出中国生态公益林市场化补偿的可能途径,主要包括:森林碳汇交易、森林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交易以及其它途径。同时,提出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市场化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政府保障、技术保障、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