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保障。但是,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给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摆脱战争,带领世界走向和平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在正确判断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前提下,并在吸取欧洲启蒙运动中关于国家主权等政治思潮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中关于和平过渡的表述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具有鲜明的社会背景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形成经历了理想的和平、暂时的和约式和平以及和平共处格局形成三个阶段。和平共处思想是在斗争中取得的,也必须在斗争中维持。在坚持平等互利和实现裁军这一社会主义理想的同时,也不能放松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复辟。它为巩固政权和经济恢复提供了保障,并开创了国家间经贸往来的新局面。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决地贯彻和发展了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历代领导人把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继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方略、世界文明多样性与相互依存思想和和谐世界理念,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是中国实现战略目标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选择,是对国际上“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反击,并逐渐成为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主要策略。坚持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有很大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教益。上述研究有力证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内要实现和谐社会,对外肩负实现世界和平的使命,应加大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研究,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共处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