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在文学的书写中,一直是被想象和被讲述的对象。城市的景观空间、城市的人文风俗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是“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再创造。所以,城市的书写并不是单纯的文字构建,而是对城市的一种想象性的文学实践。黑龙江,形如一只振翅欲飞的天鹅,位于我国行政版图的东北边陲,其省会“哈尔滨地处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右岸,是一座具有异国情调的魅力城市。素有“江城”、“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称。”①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中东铁路的铺设,在经济的发展中,哈尔滨迈开了自己近代城市雏形的步伐。无限的包容和承纳、数不尽的悲伤与飘零,哈尔滨好似一座没有过城墙的城市,凭借着驰骋的想象散发着城市独有的魅力。随着新时期当代文学创作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使得身为东北边陲城市的哈尔滨也经常出现在一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这个特点显著的东北城市。本文即是以新时期中长篇小说中的哈尔滨书写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异域之城”、“梦幻之城”、“转变之城”三个方面来构建作家笔下关于哈尔滨的文学想象。哈尔滨是一座异域之城。小说中的哈尔滨书写渗透着浓重的异域风情的气息,城市空间所负载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异质”特点可以透过城市的空间、城市的居民、城市的人文风俗等外在的表象感受得到。哈尔滨是一个“混血儿”,兼容并包的独树的在华洋交错的东北边陲。哈尔滨是一座梦幻之城。在不同作家的笔下显现出不同的特点,使得小说对哈尔滨的文学想象显得立体而富有画面感。哈尔滨是多元的,他是富有异域特质的移民城市,教堂、碧眼洋人等等构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风景线,他好似梦幻般的神话王国;哈尔滨是温暖的家园,在那里人们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捍卫土地的使命感,他又是爱的荒原,面对死亡,面对无奈的生活,这里是梦开始却又是梦破碎的地方;既是人性和城市相互包容、安身立命的乡关,又是人们感情疏离异化的异乡。各式情爱交融,各种起承转合的合力作用下,正与反、同与异、虚构与现实交织缠错在一起,共同打造属于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哈尔滨是一座转变之城。人口的流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使城市打破了固有的静态发展模式,而以一种蜿蜒河流般的动态走向,在发展变化中改变着城市面貌并固守着自己原有的特质。哈尔滨和大多数中国的城市一样,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历着一次次的历史转折: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工业化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过渡,在这一次次的蜕变中,城市的性格在不断的打磨,城市中人的状态也在发生着转变。可见,有着异域风情的哈尔滨是一个多元的立方体。在对这座城市的文学想象和书写中,哈尔滨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面貌和人文特点:梦幻的哈尔滨,有着坚守的执着也有着苍凉的悲观,有着开放的包容,也有着固步自封的排斥,有着对家园的挚爱,也饱含着荒原般异化的疏离。转变的哈尔滨,是痛并快乐着的结合体,文学的笔触用细腻的线条粗略的勾勒出哈尔滨在现代化进程中交融的痛楚与快感的一面。这样的书写是和作家与哈尔滨的复杂关系密不可分的。阿成、迟子建、姝娟、陈玛等作家既是“小说哈尔滨”的创造者,自身又是哈尔滨的创造物,他们或生活在哈尔滨,或者与这座城市有着渊源,这样的双重身份使他们对哈尔滨的书写存在着不小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