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年龄与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是否具有相关性,从而为评估患儿预后提供客观有效的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山西省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从2015年9月到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200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年龄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青春期组五个组,所有患儿均接受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即脊髓栓系松解术。通过对各年龄组患儿术前术后大小便功能、下肢发育畸形及肌力减退情况分析比较,也采用Hoffman神经功能分级、膀胱残余尿量、李正的6分法临床排便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术后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存在显著关系,婴儿组术后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幼儿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青春期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随着身高、体重、年龄的不断增长,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易出现大小便失禁、下肢发育畸形及肌力减退等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年龄越早,神经损伤越轻微,术后功能恢复越好,致残率越低;反之手术年龄越晚,神经损害越严重,术后功能恢复越差,致残率越高。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报纸
目的:  1.探讨CT形态学征象在在直径≤2cm肺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2.探讨CT影像组学模型在在直径≤2cm肺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3.探讨基于CT的形态学征象联合影像组学特征诊断模型在直径≤2cm肺实性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9年的206例直径≤2cm的肺实性结节的平扫薄层肺窗CT图像。由两名医师独立进行形态学征象评估,并诊断结节良恶性,
学位
目的:  探究能谱CT平扫对原发性肝癌及肝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RevolutionCT对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2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上腹部能谱CT平扫。检查前需禁食6h,检查前15min患者饮用纯净水500~800ml,上机检查前再饮用纯净水200ml左右。被检查者体位为仰卧位,足先进。采用GSI扫描模式。扫描完成后将所获得的数据传至AW4.7工作站利用
目的:  分析比较[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2-fluoro-2-deoxy-D-glucose , 18F-FDG )PET/CT四种重建算法对肺结节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PET/CT检查的46例患者[男27例,女19例,中位年龄66(4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