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近代以来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我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被动地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这首先是中国近代遭遇西方资本入侵、殖民贸易的一个产物,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结构下逐步被深化。其次,在20世纪的50年代,它又是二次大战后的冷战环境、新中国工业化模式与户籍制实行的产物。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强行政导向、制度性安排的社会管理格局。城乡二元结构既表现为社会发展性质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它的实质是城乡社会资源分配置方式上的严重的不平等。户籍制把城乡分割成完全不同等级的利益群体,被户籍制定义的“农民”与他的家庭从不享受城市居民在医疗、就业、住房、工资等方面的所有待遇。这种强行政导向、制度性安排的社会管理格局,延伸出社会资源分配的城乡不平等的持续性的效应。其中一个突出的事实是:“城乡差别发展”模式使基础教育在城乡间进行了“区隔”。农村与城市被户籍制度分割为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二元管理结构。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比城镇要落后得多,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从事教师职业,享受的待遇却比城市教师和经济发达地区教师低得多。农村青年教师群体是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产生的独特的群体,他们受过现代高等教育、接受了现代平等意识的熏染,又身处二元结构的农村;他们多半来自农民的家庭,可依靠一份固定工资安身立命,但又赶上了改革开放。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新的企盼。他们处在开放、分化、流动的市场时代,同时又是这个时代网络文化、信息产品的享用者。因而,他们的职业期待在发生变化。对农村青年教师进行研究是农村教师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又是研究当代我国农村教育的一个切入点,我国农村青年教师问题涉及和反映我国社会转型的多个侧面。农村青年教师是农村教育希望与基本力量。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个群体的自我意识与职业期待都大大强化了,同时,由于社会结构造成城乡二元断裂与冲突,及现存的社会制度安排本身的不平衡性,使他们处在复杂的社会选择与心理冲突中。农村青年教师的焦虑、窘迫现状,对农村教育、我国教育而言是个潜在危机。要解决农村青年教师对高压力、低回报导致的职业倦怠问题,当务之急是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衡。其核心不是降低压力,而是提高回报,回报不仅仅包括物资的,更包括关怀支持、合理的期望与评价等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