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中后期起,大量的福建人开始来到东南亚地区各国中人口最多、资源最富饶的印度尼西亚生活。从二战前殖民半殖民经济时期的“中间商”身份,到苏加诺时期对华人经济的歧视和排斥、处处受限,终在苏哈托1965年执政后实行改革开放、重点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及社会经济建设的影响带动下,苦心经营、艰辛打拼的各大华人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在印尼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印尼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华人企业集团曾遭受到严重的冲击,随着印尼经济的复苏、企业集团自身经营方式的调整和海外投资的扩大,华人企业集团已逐步走出危机的影响。 本文建立在国内外学者关于印尼华人企业集团的研究文献基础上,借用国内外学者对闽商的定义,以二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的经济、政治、教育情况为背景,再从发展规模、行业分布、经营方式、海外投资等方面分析印尼闽籍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特点,总结印尼闽籍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状况,得出过于依赖政策走向及业务扩展过快致使资金不足往往使闽籍华人企业集团由盛走衰的结论。 此外,本文选取三家著名的闽籍华人企业集团:三林集团、力宝集团、金光集团做具体的论述,其中着重以三林集团为例对印尼闽商的发展状况做分析,研究三林集团从“政策助推”向“市场导向”的转变,突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三林集团在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壮大发展成熟板块、迎合市场需求开拓新领域方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并取得相当的成效。最后,对印尼闽籍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前景做了前瞻:依托印尼广阔的市场前景、丰富的自然资源扩大业务,加速在中国大陆的投资进程,积极推动印尼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