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运用现代西方话语分析方法,借鉴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对1917-1937年之间的现代汉语诗学予以阐释,侧重从形式层面(即如何言说)对现代汉语诗学话语的生成机制与存在样态进行大致的梳理与概括,突破了仅仅从观念层面(即言说了什么)入手的研究模式,给予了现代汉语诗学话语别开生面的描述与分析。是将比较文学阐发研究运用于现代汉语诗学领域的一次新尝试。 本论文从话语主体、话语方式、话语文本、话语理路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相应地形成四个主要部分。贯穿以上四个方面的逻辑关系在于,诗学话语和其他话语一样,也是一种“推理的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而“实践”自然是一个有主体、有方式、有结果的过程,话语主体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话语方式的类型与特征,话语实践的结果就是可见、可读的话语文本,纵观一系列文本就会发现一个时期内整个话语的延展理路。 本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研究对象、方法、基本概念以及这一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一章“话语主体的审视”,从知识结构和文化身份两个维度,对现代汉语诗学话语主体进行了具体的考察;第二章“话语方式的分析”,提炼出“格西到格中”、“二元及多元”、“论辩与合谋”、“个性或族性”、“杂语至纯语”等多种话语方式,并分别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及其成因;第三章“话语文本的解读”,概括出“谈型与信型”、“论型与战型”、“理性与感性”等三组六种类型的话语文本;第四章“话语理路的描述”,对既相互冲突、排斥,又相互融合、对话的传统话语与西方话语,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与辩证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汉语诗学话语既批判又演绎传统话语、既借鉴又误读西方话语的生成机制与延展理路;“结语”部分,概括性地分析了现代汉语诗学话语摆脱传统、走向西方这一演进趋势的根本原因,并对当前汉语诗学界存在的转换论、重建论、实用论等几种话语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评价。对当代汉语诗学话语的发展趋势与存在样态作出了比较合理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