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内居民的居住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部分人居住在年限久、质量差、面积小、安全隐患大的房屋中,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山西省作为全国的煤炭供应大省,开发煤炭资源是其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形成了煤矿棚户区、工矿棚户区、城市棚户区等,这些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大因素。2006年,山西省首先对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进行了探索式改造,并逐步扩大改造范围,形成包括城市棚、工矿棚等在内的五大类棚户区,大量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从改造政策中获益。改造至今,究竟改造效果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每年开工建设了多少套安置房,又遇到什么新问题,不断引发人们关注。本文将棚户区改造工程与公共政策效果评估有机结合,对我国和山西省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自出台以来的全过程做了梳理和回顾,在前期搜集大量相关理论和实例的基础上,科学地构建指标体系,并通过网络和实地发放问卷的形式获取人们对于山西省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的知晓度、满意度及期望,使用公共政策效果评估中的政策的充足性、公平性和回应性三种标准对山西省棚户区改造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棚户区改造政策整体运行效果较好,在棚户区改造政策目标完成情况方面,基本实现了“改善居住条件”的目标,“推进城市建设”这一目标的效果较为理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调节住房市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综合分值趋势较为一致,棚户区改造政策对其有一定效果,但2011年之后效果有减弱的趋势;通过回应性评估,得出居民对山西省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总体上比较满意,但在规划选址、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通过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包括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实行货币化安置等建议,以期能为政策完善和修正提供一些有益借鉴。